普渡众生的大乘天-《玄奘之路》观后
心无念 上九天
摩诃耶那提婆
火之焰 化红莲
红尘一双眼
拂尘缘 涤悲欢
菩提心是缘
心海无边
回头是彼岸
摩诃耶那提婆
极乐在心田
路漫漫 其修远
回首望当年
天地间 取一念
大爱在人间
―― 《大乘天》
初秋静寂的夜晚,终于看完了纪录片《玄奘之路》的第十二集《圆满》。演职人员的名字次第划过屏幕,伴着齐秦空灵的《大乘天》歌声回荡在耳边。
站起身,心绪难平,为着玄奘历经磨难、波澜起伏、最终功德圆满的一生。踱步到窗前,一轮皎洁的明月悬在空中,月光洒满窗棂。
眼前再次浮现出玄奘独自一人穿越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漠的场景,枣红马,灰袈裟,荒漠无边。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信念。
鲁迅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
梁启超更赞誉玄奘大师为“千古之一人”。
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忘记玄奘法师,都应该了解玄奘苦行19年、历程5万里的西行求真理之路,以及归国19年呕心沥血翻译千部佛典,为佛教的传播、正法做出的巨大贡献。
不一样的唐三藏
也许是《西游记》太过成功了。国人谈论起西行取经的故事,津津乐道的总是那个法力无边的孙悟空。而唐僧、唐三藏却在书中被刻画的懦弱而迂腐。近年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更是把唐僧黑了个透心凉,极尽恶搞之能事。
其实历史真实中的玄奘法师,其光辉实际上远甚孙悟空,国人只能望其项背,仰视可见。
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我衷心推荐您补上认知世界里缺失的这一环。当以后和人谈论起三藏法师,不至于贻笑大方。
法师的磨难、信念、成就在片中都有充分的描述和体现,在文中不再一一赘述。只摘取几个闪亮的片段。
西行取经19年,穿800里无人沙漠,水袋打翻,4、5天滴水未进,靠意念、诵经、打坐最终走出大漠。
翻越葱岭雪山,亡者十有三、四,并落下陈年冷病病根。
途径高昌、国王强留,法师以绝食数天相抗争,最终两人惺惺相惜,国王备齐数年粮草人马,护送玄奘西行。
印度学经数年,国王辩经大赛上,讲经18天,无人能胜,最终获赠大乘天、解脱天尊号,成就一代佛学大师。
归国19年,译经论75部,1335卷,1千多万字,正法传经,普渡众生。
口述《大唐西域记》,记述沿途138国风土人情,填补了印度中世纪历史记录的空白。
缘起-生命意义的追寻
很多典籍,包括这部纪录片都对玄奘入佛门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其实我倒愿意做这样的解读和猜测,玄奘法师一心求法的信念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者甚至可以这样说,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法师踏上了一心求正法,得解脱的追寻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在大悲面前才会刹那间从世俗的轨道中滑出,才会恍然间在悲痛中不断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触发的事件,就是年幼的玄奘父母双亡。当一个普通的家庭遭遇这样的打击时,我们可以想见,在玄奘幼小的心灵里会造成如何巨大的创伤。而且玄奘自幼天资聪慧,十岁的年纪,已经可以感受到很多。
如何解脱?如何逃离这无边的苦海?即使是今时今日,如果你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去寻求苦海的解脱,博大精深的佛法都是你绕不过去的一方天地。
解脱。《心经》早已给出了答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功课。
度众生的大慈悲
玄奘法师主要修行的是大乘佛教。当然他对小乘佛教的教义、佛法也有着深入的了解。
大乘倡导的是大家一起得道,得解脱,普渡众生。而小乘专注于自己或少数人的得道和开悟。
当自己得解脱后,最容易升起的是什么心,慈悲心。
想要大家和我一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离苦而得乐。
这也可以从相当程度上解释,法师下半辈子为什么要执意回国,并且花费19年的时间,努力获得唐太宗支持,组织大批人马,马不停蹄的翻译千部佛经。
就是为了度众生,救普罗大众于水火。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信仰和慰藉。
这种精神同样在《心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什么意思?
“来吧来吧,大家一起都来吧,一同渡过那苦海,到达彼岸。”
结语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玄奘法师已仙逝1300多年。如今的世界却在科技和资本的共谋中,极力满足着众生对贪嗔痴各种欲望的追逐。
朋友圈、抖音、快手、乃至于近日的滴滴充斥着各种三俗,在金钱物化的追逐中,底线彷佛永远没有下限。
什么时候法师还能再一次 拂尘缘 涤悲欢,教化一下无明的众生们,心海无边,回头是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