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108丨采铜《精进》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出版年: 2016-4-1
页数: 304
豆瓣评分:7.5分(14,287人评价)
作者:采桐在选购这本书之前,查看豆瓣上评分是上8.5分,一个月后,阅读人数增加了,而评分却下降了。看来,书还是自己看的好,评价只是个参考,从开始看到完成历时半个月时间,差点看到想放弃,本着不能没有耐心的“素质”,硬生生地翻看完毕,里面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感受作者特爱研究,全书不断地引用前人所述之理,如果放在我们企业管理中,没有实践是上不了台的,但这也给了我很大的贡献,那就是,即使我大脑懂得了非常多的大道理,我就真的能够成为很优秀员工吗?
一、学习要点:
1、道理都懂得“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再往深处看,会直射一个人的价值观,在做之前自然会去评判。
作者采铜由两个角度组合成的四类事件,给出参考做决定的衡量,建议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多做长半衰期事件,再优一层按一次比例分配高收益及低收益事件的比例。
1)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例如学会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名牌包包;吃一顿可以发朋友圈的自助餐;
3)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写作练习;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抖音;
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我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记录练字的页数,到现在将近一年,进步何止是低收益,简直是零收益,因为进步太慢,要不是越来越喜欢,久不久地自我奖励,假想成就感,这练字事儿早就中断了。所幸,在练字的路上,逐渐有人指点,进步终于有了那么一丁点儿。
2、辨别生活里的信息噪声。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生活及工作逐渐面临碎片化的“信息噪声”,最近在看《万物简史》,书中提及的科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等等名人,各有其怪,但均有一大通点,爱思考爱研究特专注,那时候的他们没现在信息方便度,却能研究出揭秘宇宙的大事。我现在工作,想专一学习时会发现很难,工作微信来得比公司邮箱快,处理事件是快速了,但如果用于个人学习反而成了累赘,这时候更合适的反而是加班时间,一段安静的时间,写汇报写总结,当这个时间被家庭、生活、工作等挤压得越来越少时,就更需要懂得去建立与外界的界限了,只有争取在区分界限之外,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时间之尺”。
3、工作是“要我做”,爱好是“我要做”。
工作上的热爱总是有所偏爱,心思多在部门涉及的课程、内训项目、校企合作等与培训较为相关的工作,不喜欢被安排做主持,大型活动工作,后来才算想通,在职场我并不是主人,面对事实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为了喜欢的事,做不喜欢的事,这才更接近职场的真谛。那如何提升呢,也是磨出来的一条肯干之路,“改造”爱好,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工作写文多向优秀领导请教、整合学习多在简书、知乎线上查阅,思维上转变在于明线、暗线、辅线的提前思考与配搭,这里可以看回《培训师》的读书笔记。
4、努力本身就是一种要不断学习的才能。
“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书中所指的努力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才能。对于工作,自我感觉自己已经够努力了,大型讲座下还不是照样被批得”无地自容“,这时候不是用努力来说事儿了,原来努力这件事更需要反反复复地审视和思考,做工作做到完全无误确实很难,但有人K表示别人还是看出了我的不足,要接受,要反复思考如何吃一堑,长一智。
二、读后串书有感:
1、书中引用的“解码”,其实是思维角度的不断递进过程,让我想起前段看过《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其中写有北宋167年的格物精神,,那时期的文人正是抱持着格物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后现代人有很多新名词,但了解经典后,却越来越敬佩传统之说,原来早就存在,我们需要的是延续,换汤不换药的作法反而成为多余。
2、书中引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分析说,“反复练习的价值,在于使某些认知活动可以自动化进行,从而为思考时所用的工作记忆腾出宝贵的时间,以用于更具策略性的活动。" 这本书是今年对我影响特大的一本书,在育儿、在自习的场景,我经常会自问自答地思考这里面的“为什么”,然后去想出“做什么”的步骤,结果还是不如人意,回到那句话,努力不代表做得好。
最后,用作者提出心理学的概念“心流”做总结,进入“心流”的状态是自然而然,“心流”不是技术层面上的词语,而是指内在驱动力,不管怎么样,哪怕天塌下来都要把眼前之事做好,这就是“心流”的状态,喜欢这样的状态,就好好过上越来越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