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与“老”抗争

2018-05-22  本文已影响38人  卿疯

这个时代弥漫着对“老”的恐惧。

即便是90后,也起码28岁了。2018年初的时候,整个网络的人,不管年轻年老都声称自己18岁,“宝宝”已经变成无数中年少男、中年少女的自称。是的,我们对老怀着深刻的恐惧。

年轻的女性晚上依靠护肤品,白天靠化妆品,谁都不想有一个“中年妇女”或者“老女人”的称呼。不再年轻的男性,尽管老得慢一点,也希望自己是小鲜肉、小狼狗、小奶狗,试图立证,自己和年轻时一样……好。

每个年轻人的工资条上,上缴的养老金总是独占鳌头。城市的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养老金又十分短缺,我们每个月上缴的养老金,是用来养现在的老人。那么,等我们将来退休了呢?不活到80岁,那些上缴的养老金,甚至都回不了本。更好别说,你的退休年龄可能是61、63、65,嗯,没错,65岁。更别说,靠二胎都拉动不了的出生率,能成为多少养老金的提供者。

2000年的时候,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已经是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根据民政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来看,2014年的时候,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15.5%,成为世界上首个老年人口突破2亿的国家。越往后,这个数据越是触目惊心,预计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高达30%。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扩容依旧不能满足需求的养老产业,以及传统养老理念与当今现实的碰撞。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的养老床位数大约在35-45张,还不足5%,那么剩下的未能去养老院的老人将怎么办?

养儿防老,已经是最大的骗局。从一线到三线城市,年轻一代已经被不断上涨的房价压垮,“啃老”成为了每个年轻人羞愧又默认的生活方式,买房结婚,用的是父母的钱,生儿育女,用的是父母的劳动力。

30、40年前被鼓吹的独生子女论,与如今放开三胎的咒骂声,是多么微妙和轮回的讽刺。

家庭养老,用“孝顺”的牌坊,已经渐渐压不住。社会养老开始盛行,把老人集中送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但身在养老院的孤单寂寞,与不断死去同伴的恐慌矗立在老年人的心头。于是,又有了居家养老,这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社会、社区提供外围的各项服务。这些声称“多元”的社会养老机制,似乎都建立在一个非理性的思考模式。

理性的思考模式是,每一种养老模式,所花费的费用是多少,大部分的家庭是否能承受,大部分的老人是否能接受。

“421”型的家庭结构,并未随着二胎有着显著变化,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20-30年后,就成为了新一代的老年人。而30年后,刚刚还清房贷。为孩子教育支出的费用,未让家庭有余钱;二胎们要结婚了,也许就是掏空的命运。

高消费、高成本的生活模式,让如今的年轻一代看似很光鲜,其实是“隐贫”。他们知道,自己将来老去,是指不上如今每月一缴的养老金的,自然了,每月一提的企业年金,等到自己老去,贬值的渣渣都不剩。仿佛养老没有其他方法,只能通过不断地积累资本,或者购买商业保险。

其实,还有一种养老模式在悄悄兴起——消费养老。简而言之,是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产生的养老金。消费者在消费后,由商家以现金、实物或积分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返利,依约定转换为消费者个人的养老金权益,最终让消费者在买买买的过程中,积累养老金。

尽管,这也是在未来才能兑现的权益,却与年轻者的消费捆绑在一起。那些为孩子支出的部分费用,为家庭的各种消费支付的费用,最终留存在每个人的养老账户里,只那么一角,却显出一些诚意来。

目前,一些养老难的大城市,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往这方面努力。北京新德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消费养老产品叫做“小确幸”。这家公司与一些知名的电商合作,在用户注册成功后,通过这个平台消费,可获得数额不等的现金返利。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监督下,通过这个APP消费产生的养老金,都将存到用户在工商银行开设的专属账户里,退休后,可一次性领取。这些资金,由具有养老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管,以此确保用户的消费养老金的安全可靠。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养老也不能仅靠一种模式。初老袭来,各种办法都得试一试。

未来的每一天,都由今天决定。但愿消费养老,能让未来的每一笔养老金,都由今天的每一笔消费来成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