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2023-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个孩子也都有属于自己成熟的时间段。家长和老师要想办法让孩子自我觉醒、自我成长。

睡醒的孩子

前几天瑞轩跟我说:“原来老师您讲的数学课这么有意思,我之前老是睡觉,真是太遗憾了!”这个胖胖的小伙子在距离中考还有不到二十天的时候,有了这样的领悟,我是该高兴呢,还是替他惋惜呢?当然,还是高兴的成分多些。

从初三接手他们班的数学教学,一开始他还听课,但是写作业极不认真。后来渐渐地就不听课、不学习、整天趴着睡觉,完全躺平摆烂的状态了。他脑子不笨,也想好好跟他谈谈,希望可以改变一下,可是没有效果。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真的是无能为力,感觉自己好渺小,竟然无论如何都叫不醒这个装睡的孩子。一开始他也许是装睡,后来就成了真睡。青春期的叛逆让他在这样的状态中一泡就是一年多。

这个学期,他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上课终于不再趴在桌子上睡了。有一天,我特地走到他身边问,“怎么不睡了?”“不想睡了。”“高兴的时候做点数学题吧!”

前几天我们考模拟套题中的第二套卷子,他竟然提前做完了。我问,“什么时间做的?”“上英语课的时候,反正英语什么也听不懂。”看来他真的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虽然英语成了被他彻底放弃的学科。

有一天讲课的时候,有个知识点因为强调过很多遍了,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说,“这个咱就不讲了吧!”“老师还是讲讲吧!”循声望去,正是瑞轩笑呵呵地望着我,眼神里有期待。“行,为了瑞轩我再讲一遍,不过下课后瑞轩要来帮我擦黑板!”“没问题!”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把这个问题讲完并板书。然后课间他上台擦黑板的时候就有了他开头的表白。

每朵花的花期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虽然瑞轩醒的有些晚,但能看到他主动醒来,依然由衷为他高兴。同时,作为老师,我总在不停地追寻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开始颓废、躺平、摆烂呢?

绝食的蜥蜴

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他有一位老师,叫朱利安·杰尼斯,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养了一只蜥蜴。蜥蜴是从亚马逊雨林里带回来的,搬进实验室里的头几个星期,它什么都不吃,眼看就要饿死了。杰尼斯尝试喂过它各种食物,最后也只能干着急。

有一天,杰尼斯买了一块火腿三明治。他边吃边看报纸,看完后,就随手把报纸放在吃了一半的三明治上。没想到,那只蜥蜴突然蹿了起来,它在地板上匍匐前进,跳到报纸上,把报纸扯开一个口子,大口大口地吃起了三明治。原来,这种蜥蜴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习性,它必须先潜行攻击,再扯碎食物之后,才能进食。

塞利格曼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蜥蜴的行为正是我们获取幸福感的一个简单的模型。直接得来的食物不会激活它的胃口,只有需要捕食的对象才能引起它的兴趣。同样的,那些唾手可得的东西,只会让我们短暂地开心一下;只有付出努力,完成挑战得来的奖赏才会让我们感到特别满足。

回到我们的学生,从小他们唾手可得的东西太多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书包大人背着,书桌大人收拾,计划大人帮忙做,手工实践也是大人完成,生活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他全不用管,只做好一件事就行,那就是去上学。

有个初一的孩子上学总是迟到,他家长说,“怎么办?我现在还要帮他穿衣服才肯起床。早饭做好了端到嘴边也不肯吃。”这并不是个例,与很多家长交流时,他们都会提到自己帮助、代替孩子做的事情太多了,小学时候学习成绩尚可,上了初中明显力不从心。

“我如果不督促他,岂不是更不行!”看似很有道理,其实整个家庭教育在督促、前进一点,放松、后退一点;再督促、前进一点,放松、再后退一点中循环往复。继续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做,必然得到同样的结果,甚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无法掌控。

放手的家长

心理学上有种说法,叫100%理论。世界上许多事情都遵循100%理论,如果我们有20%不做,孩子就能完成20%,如果我们要80%不能做,孩子就能做80%。如果父母都帮孩子做了,孩子的成长机会实际上就被父母剥夺了。当然,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指导孩子做事的顺序和条理。

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小学时经常被请家长,每次去,朋友都不免受到小学老师的一阵数落:孩子的作业怎么没给他检查呀,哪些作业他都没做你不知道吗?孩子的红领巾怎么没戴呀?孩子怎么放学这么晚还不回家?每次我的这位朋友都干脆利落地回应好好好、是是是,可是一回到家,转头对儿子说:“孩子,看到了吗?今后作业记清楚,写完整,别让老妈跟着你挨批哦!”“红领巾要记着戴,书包里多备一条!”

这位朋友的孩子长大以后怎么样了呢?人家大学考到北京某高校,研究生保送清华。事情好像只有发生了、完成了,我们回头看时才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朋友当初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未尝不是她的教育智慧。

按照百分之百理论,家长少做一些,孩子就能多做一些。家长少做并不是不做,而是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指导孩子做事的顺序和条理。比如我这位朋友,她难道是真的不管孩子吗?其实她始终在旁边观察,就像看着孩子刚刚学会骑自行车上路,只要孩子大方向没问题,即使有些趔趄,甚至有些状况,她都尽量不伸手帮忙,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出了问题,她并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或者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受挫能力、自信心、决断力,这些珍宝一般的品质在孩子的身上自然而然就养成了,拥有了。

孩子的问题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树立自己是家庭中重要一员的责任担当意识;作为老师,要让孩子在班级里有主人翁意识。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制造一些有挑战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成果。也许这样,他们才会像绝食的蜥蜴一样去主动出击,积极进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