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意】
鱼鹰“关关”地叫着,在河中的沙洲上;那位漂亮的淑女呀,正该是君子的伴侣。
水中有荇菜丛生,一棵一棵随水飘摇;那位漂亮的淑女呀,我整日整夜都在想她。
想念虽是徒劳,却一刻也无法忘记;这样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一夜夜辗转难眠。
水中有荇菜丛生,一棵一棵地采下;那位漂亮的淑女呀,我弹琴鼓瑟与她相伴。
水中有荇菜丛生,一棵一棵地拔下;那位漂亮的淑女呀,我鸣钟击鼓使她欢乐。
关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许多著作把它翻译成男子追求女子之诗。然而,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其意义如果仅限于此,难免显得有些单薄。
01.
关雎的主人公是谁
《风》部分一般被当做民间歌谣,但这首诗里又是君子又是琴瑟钟鼓,显然出自贵族的口吻。周朝等级森严,哪个等级能用什么物件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超标就算僭越,而根据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对《仪礼》的注释,只有天子和诸侯才能用到钟,大夫和士只能用鼓。
再看前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是一种水中的野菜,叶子浮在水面上,开着黄色的小花,藏在水下的根茎可以食用。然而采荇菜显然不是天子和诸侯会亲自去做的事,主人公只可能是劳动人民。
显而易见,诗中采荇菜的行为与琴瑟钟鼓相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学者们给出了以下的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天子、诸侯看着别人采荇菜,由此而联想起了自己应该像劳动人民采荇菜一样把心爱的姑娘给“采”回来;
还有一种说这首诗本来只有前半部分,确确实实是一首民歌,后来传入上流社会,不断接受加工改造,终于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也有人说采荇菜并非真实事件,只是写者借此暗示自己深沉而缠绵的思念之情。
此三种说法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诗经毕竟离我们太过于久远,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具体也无法考证。
02.
周朝的「昏礼」
再看诗的最后两段「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许多注本都说这是君子终于如愿以偿,和那位窈窕淑女成婚了,琴瑟与钟鼓都描写婚礼上的欢庆场面,于是说这是一首婚礼诗或贺婚诗。
然而这个解释虽然非常流行,却犯了以今度古的错误:
现在的婚礼,吹拉弹唱、大操大办、热闹喜庆,然这种婚礼习俗其实在隋唐以后才出现,周代的婚礼并不鸣钟奏乐。那时的婚礼以安静为主,在黄昏时分静悄悄地举行——“婚”字原本作“昏”,“成婚”原作“成昏”,概由此而来。
当然,贵族的婚礼也很能“大操大办”。
《诗经》里有一篇《韩奕》,描绘韩侯娶妻的场面,韩侯亲自到岳父家里去接妻子,这就是周礼中所谓的「亲迎礼」,是传统婚礼的“六礼”之最后一项。
《仪礼·士昏里》有对士这一阶层结婚礼数的详细记载,说新郎要把亲迎的用车漆成黑色。
按照周礼,士的用车标准是栈车,大夫才能乘坐墨车,这在平时是不能僭越的,婚礼作为特例,允许士把自己的车漆成黑色,当做大夫一级才能享受的墨车去迎接新娘,让新郎更有一些面子。
这么看来,虽然古今婚礼在习俗方面有所不同,但是结婚时不失体面却是古今难得的共识,这也说明无论今人古人,结婚对人们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新郎坐上了“豪华轿车”,一行人还要带上火把,因为已经是黄昏了,天很快就要黑了。天黑,车也黑,人更黑——新郎的衣裳要绣黑边,随从穿的都是黑衣,等到了岳父家,看到的也是一众身穿黑衣的女眷。
大红嫁衣是社会平民化以后的产物,不是周代这个贵族社会所有的。
接到新娘之后,一行人又打着火把,乘着黑车,踏着月色回家来了。
到了家中,天已大黑,新郎和新娘要吃上一顿来补充能量,然后用一种专门的合卺杯喝酒,这就是饮合卺酒,也就是现代婚礼的交杯酒。只不过这种特殊的杯子在清代以后就失传了,现代人只能用普通酒杯搞简化的合卺礼了。
这一夜的共食与共饮叫做「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是一种特殊化的饮食方式。古人宴会的常规——分席而坐、分餐而食,类似于今天西餐的吃法,猪牛羊肉等等都分在每人各自的餐具里。结为夫妻之后,两人合吃一份,是为“共牢”;卺的原始形态则是一个瓢破做两半,夫妻各用一半,合起来是一个整瓢,是为“合卺”。
合卺酒喝完之后,新婚夫妇就该入洞房了(当时尚无洞房之称)。等到了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梳妆之后,这才第一次拜见公婆。
整个婚礼过程以静为主,孔子说过:「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新郎家里一连几天都不能奏乐,为的是照顾新娘的情绪——女方毕竟刚刚离开了父母,年纪又那么小(古人成婚早)。所以说,婚礼虽然是件喜事,但是喜中有悲,低调一些才更符合人之常情。
03.
主人公得佳偶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男求女的手段,《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令尹子元追求楚文王遗孀,以万舞乐之,只可惜最终没有结果。
由此我们不由的要问,关雎的主人公追求心爱的女子究竟成功了没有?
实际上,他不但没有成功,甚至连令尹子元那样轰轰烈烈的一个追求过程都没有——他既没有弹琴鼓瑟,也没有唱歌跳舞,这一切快乐而感人的场面仅仅是他「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时候的美丽的意淫。
再回到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听到了沙洲之上雎鸠的鸣叫,由此想到自己的求偶。这一切都只是诗人一个美好的意淫而已。
雎鸠,也就是鱼鹰。这种鸟很特别,一个巢里分为两室,也就是说它们雌雄配偶分别睡。
而「别」正是儒家礼制的精髓。
儒家主张「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雎鸠「挚而有别」的品德如果在人类社会推行开去,必将达至儒家理想的最高境界:王道。
《关雎》作为《诗经》第一篇,意义之所以重大,原因就在这里。
《韩诗外传》便借孔子与子夏的对话极力夸张出《关雎》为什么是「天地之基」:
子夏问曰:「《关雎》何以为国风始也?」
孔子曰:「《关雎》至矣乎!夫《关雎》之人,仰则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雎》乃天地之基也」
——(《韩诗外传》卷五)
如果抛开儒家观念的影响来看雎鸠,它与恋情发生关系的缘由有可能就是在一个「求」字上——鱼鹰是捕鱼的好手,一说诗人看到鱼鹰捕鱼,很希望自己也能像它一样顺利地「捕获」自己的心上人。
后续文本表现了采摘的过程,引出诗人对窈窕淑女的「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所以,从诗歌结构上分析,鱼鹰的意义必然落在一个「求」字上。
古代的儒家学者从义理出发,把「关关雎鸠」解释出无数复杂的意思。然而,如果走朴实的路线,从结构分析入手,便只能得出一个「求」的意思。
04.
作者的话
《关雎》这一篇太长了,只出一篇明显不够,所以打算下一期再出一篇。或许有人会以为这是对诗经的过度解读,特别是儒家对于诗经的解释政治意味尤其浓重。
然而诗无达诂,真正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文艺作品的歧义空间越大,作品就越显深度」。诗经的意义如果只是表面看到的那样,其文学价值就浅薄了。
参考书——
苏缨 《诗经讲评之风人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