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

神油 神药 神码农,怎么又是印度?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4人  陈序元

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近些年我们都是从印度电影中有所了解的,比如之前《三傻大闹宝莱坞》《P.K》《摔跤吧,爸爸》。

这次,我们在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朋友圈刷屏中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印度。

提到印度就莫名的想到「神油」

莫名其妙,第一次对印度有印象还是小学的一次运动会上,同学甲跑百米,用力过猛,得了第一,回到班上时,同学乙奉承地说:“兄弟,这么猛,腿上抹印度神油了吧!?”

其他在座的纯洁的同学们(包括我)内心不禁发问:“如果说跑得快,可以说腿上抹油。抹印度神油?什么鬼?”

解释:

印度神油,是产自印度的一款按摩精油,又称阿育吠陀印度神油,是一种男女性保健品,又称为“佛的香精”。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xxxxxxxx  

- 互动百科

另一种解释:

商品的营销手段,让无知的消费者潜意识认为就是从印度进口的比较牛X的药。其实印度神油不是印度人发明的,应该说是香港某公司生产的。

只是借助古代街头卖艺的售卖印度神油的传说,加印度显得洋气神秘,好吹嘘历史和效果。                

- 知乎某用户

电影的开始,徐峥所饰演的主人公程勇,是一个开情趣品小店的老板,卖印度神油、贪财、好色、终日蓬头垢面,每天混吃等死,命如蝼蚁。

一辈子碌碌无为的他,却因为老父亲病重,儿子无人看管,手头拮据最终铤而走险。

神药 - 格列卫

由于《我不是药神》的刷屏,「格列卫」这种药让广大群众有所知晓。

「格列卫」是一种直接推动了人类进步的药物。它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真正的「靶向药物」。

从发现靶点到 2001 年获批上市,格列卫的「出生」整整耗费了五十年,制药企业诺华投资超过 50 亿美元,直接成就了 5 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还催生了两项足以获得诺奖的重大发现。

2015 年,瑞士产的原版格列卫,100mg * 60 片一盒定价 23500 元,根据不同的适应症,够用两周至两个月不等。即便是在印度,原厂格列卫的价格也在 10000 元左右。

「格列卫」作为白血病患者的「救命药」,从这个价格上看并不友好。对于患者来说,活着已经是一种奢侈了。

不过对印度而言,原版药价格高昂并不十分要紧,因为印度实行了一套独特的制度来保证仿制药的生产,使得印度成为世界公认的仿制药第一大国。印度为仿制药提供的法律制度性支持,也就是「药品专利强制许可」。

正是因为印度在「药品专利强制许可」方面执行力高,印度药企才靠着「仿制药」发家致富。NATCO 公司生产的印度格列卫报价是 450 一盒,一盒 100mg 的 120颗。相比「仿制」,印度的「自主研发」力度就差劲了很多。

印度特产人才

前日一则消息,印度孟买 22 岁的 Aditya Paliwal 得到了谷歌在纽约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门工作的 offer,年薪1200万卢比,约合115.5万元人民币。

他是全世界仅有的被选拔进入该计划的50人之一,今年全印度约有5人被选中参加该计划。

(又是一个抛弃开同龄人的例子。)

印度人更「出众」?

近些年,印度高管大有攻占硅谷之势。

比如谷歌新任印度裔 CEO 桑达尔·皮查伊,微软第三任 CEO 萨蒂亚·纳德拉等。(目前谷歌董事会的13位高层领导中,印度裔就有4位。)

世界500强公司中,外籍 CEO 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个席位。

百事可乐、软银、Adobe、联合利华、万事达卡、标准普尔、诺华等公司,或者曾经在印度裔 CEO 掌舵下,公司奋起转型成功,或者正在由他们带领着继续创造辉煌。

如果位居高层的印度人都这么多,那么下属其他职位中印度人比例更加高。

对比华人,除了被百度高薪挖角的吴恩达,在硅谷任职的中国高管可谓屈指可数。

盘点一下,硅谷知名华人高管:

魏晓亮,Facebook 技术副总裁;

李飞飞,Google 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

李佳,Google 机器学习负责人,云计算高级总监;

沈向洋,Microsoft 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负责人;

葛宏,Airbnb 中国部分产品与技术总监;

(欢迎补充)

印度精英奋起的原因是?

1. 善于思辨

西化的思维方式也使印度能培养出更「国际化」的人才。富于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职场上更注重积极沟通。

2. 精英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和商学院教育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

很多 CEO 出身与印度普通家庭,他们远赴英美深造,通过上大学进入“国际化”轨道。每年至少有2/3的印度毕业生会选择赴美深造、寻求更富前景的工作机会。

3. 职业规划

在美国的移民群体当中,印裔平均收入最高,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之下,这些印度人仍是不满足现状。

宁可租住廉价公寓,也要花钱去上 MBA 或者进修其他方面。甚至已经位居公司重要职务的人,辞去相对稳定的工作,出来创业。

4. 抱团

「如果一个老板在公司里招了个印度人,那么他很快会发现,公司会出现一群印度人。」

上一代在硅谷闯荡的印度人站稳阵脚后,便努力协助后来者,他们建立组织和天使基金等,让随之而来的印度人加快成功,又帮助后辈打破印度人只能当普通工程师的瓶颈。

以上是某公众号总结的四点原因,但仔细想想,其实这四点套用在任何地方的人其实都成立。

那印度程序员又如何?

正如上面「抱团」的意义。每当有新员工入职,印度面试官就会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选人,甚至不惜放水。

在工作中,印度人拉帮结派,喜欢口头上表功和讨好上司,处处假装表现自己能力很强,个个都爱钻研晋升之道(虽然不耻,但这是职场生存之道,在中国也一样)。

硅谷管理层就这样出现恶性循环,华人程序员难免沦为“廉价打工仔”。不少消息也都披露过此情况。

印度人对外抱团排斥其他人,而大部分华人程序员,很多都在自扫门前雪,某些人甚至会为了蝇头小利打压同胞。

论能力,华人程序员能甩印度程序员好几条街。除去沟通水平的优势之外,印度程序员水平和见识普遍一般。

很多华人员程序员个人能力很强,他能发展起来正是依靠这个优势,所以他们升职,进入了管理层,会认为那完全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而很少会想到去帮一下其他的华人同事。

不但如此,有些人甚至还会忌惮那些和他一样有能力的华人,故意不让他们升迁。然而每个人总有犯错的时候,如果平时没有注意建立一个很好的互助网络,在危难之时没有人施以援手,那么很快就会跌下舞台。

单说外包这一领域,发包给印度公司的项目一大半都倒了,发给中国外包公司的项目保证 100% 做成还附赠全程维护,代码质量过硬。

印度出来的精英都是逼出来的

经常有人对比在美的华人与印度人。印度人在职场混得好,上面提到的四点原因并不是关键,国家情况的差异可能才是根本问题。

虽然印度崇尚精英教育,「国际化」学校让学生考到国外很方便,但劳苦大众出身的学生,想要去美国留学也是肩负着很大压力与负担,和中国留学生比生活差距显而易见。

他们倾向于就读那些好找工作的学校和专业,目的就是顺利找到工作,留在美国,先还清留学贷款。

经济条件决定上层建筑,且不说中国经济情况是否特别好,只和印度相比,还是好了很多。

所以,印度人留在了美国,愿意参与社会活动或政治,家就在美国,美国就是家,是他们脱离贫困的地方。而中国牛人则更愿意两国往返奔波,因为国家情况就是这样,在美国落脚就业或许还不如回归祖国发展。

其实这样的印度人,和那些拼尽全力想在北上广立足的人一样。无论是美国还是北上广,精英只是极少的个例。在精英之下,还有很多普通人在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