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为什么读书》有感
人为什么读书?胡适先生在本篇文章中做了较深入的解答。
一是为了继承老前辈传下来的知识遗产,并利用这笔遗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人有了这智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情。
前人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知识财富,帮助我们在某一领域研究时有经验支撑,不至于茫然无措。也帮助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只需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开拓。
二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要预备几副好眼镜,人类学的眼镜、考古学的眼镜、文法学的眼镜。眼镜越多越好,越精越好。读书是为了读更多的书。随着阅读领域的不断扩大、知识的不断积累,“致其知而后读。”以前看不懂的文章自然也能看懂。比如,高中时看不懂《红楼梦》,觉得它的语言晦涩难懂。而今再拾起,便觉越看越有味道。这是多读书的好处。
三是读书可以供给出主意来源,帮助解决问题。知识浅薄的人,遇到困难便两手无策,怨天尤人。学识丰厚的人,从不畏惧困难,懂得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难。当然,读书要懂得学以致用。胡适先生在这里做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使坐拥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难道只好等他们“兵变”吗?不能读死书,要能够内化知识,将从书本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关键时刻,一发即中。
胡适先生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生路”,就是每一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读外国语要读到有乐而无苦,能做到这地步,书中便有无穷乐趣。这条建议十分宝贵,以前读《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外国书籍,总是不解其名传世界的原因,我想要读原文才能解其内蕴吧。外国文学宝库中也有丰富的资源,我们应当开辟殖民地,至少学一门外语,这样才能读懂书中的韵味,毕竟翻译过来的书籍总会少了些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