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疫情之后,世界会奖励那些读书的人

2020-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Turn_咖啡精神

不少城市开始进入返程复工高峰期,今天,你返工了吗?

庚子开年的一场疫情,挡住了大部分人返工的脚步,当然都2020年了互联科技和远程协同办公的跨越式发展,使大部分人的“在线复工”成为可能。work from home高度专注的状态,打造了一种与疫情隔绝的生活,外面的世界没有想象中那么平静,往日写字楼里忙碌高压的职场人,如今在家中同样处于另外一种意义的战备状态,压力和焦虑也是只增不减。

钉钉紧急上线了视频会议的“美颜功能”,各大励志个人成长号也在给出“在家高效办公Tips”,闹钟、打卡、考核种种帮你更好的工作的方法齐上线,为什么还会焦虑呢?闲时看看大家的朋友圈,总结了一下职场人的焦虑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2020年快过去两个月了,那些读书、学习,或者健身、变美的年度计划迟迟未启动;第二,前途上的迷茫无助,全面复工之后可能会面临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和工作职能调整的双重压力,被KPI碾压导致个人发展计划的缺失。这两者一个具体一个宏观,相辅相成。

对于职场人来说,个人发展计划非常重要,并且越早做越好。那什么才是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计划,也叫 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是从你的现状出发,先找到你内心真正想要的,再搭建起一座连接现状和未来的桥梁,而这座桥就是逻辑清晰目标明确的个人发展计划。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制作一份专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攻略。按照这份攻略,能又快又好又准确地抵达事业巅峰。要做好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首先建立合理的目标,再制定可执行计划,剩下的就是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行动并沉淀、总结经验。

如果说往日琐碎忙碌的工作、难以控制的无休止加班,让人觉得没时间成长,没有时间思考。太忙了,也太多借口和理由,时间一长,就和同龄人拉开难以追赶的差距。如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大家牢牢封印在家中,但是这段时间似乎又是命中注定要让“有准备”的人去实现蜕变的一段时间。谁抓住了,谁就在复工的时候拥有了新的起点。

也许你不知道思考从何开始,充电从哪儿起步,那不如就从读书开始吧!硬性理由一:天赐的时间段,空闲时间多;硬性理由二:听钟老的话,别出门,阅读是最简单的,还能为战“疫”贡献力量。主持人董卿,曾在节目中提到:她一直保持着每天睡觉之前,阅读一个小时的习惯。她始终相信,那些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们表现得更出色。阅读是培养价值判断的过程,樊登老师也说过:书是绝大部分问题的出口!

樊登认为,那些让人们苦思冥想的问题——关于爱情、升职加薪、创业,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而且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解决,写成了书。所以,如果你正感到迷茫或焦虑,不妨开始读书。

大量阅读,答案自现。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书为什么读了就忘?如何高效的读书?什么是沉浸式阅读法?这些疑惑,或许樊登都能为你解答。

首先,要摆正读书心态,沉浸式学习

在知识焦虑的时代,很多人把学习变成了观光式的学习。而这种观光式的学习方法往往导致“学得快,忘得快”的结果。

正如前文所说,读书是塑造三观的过程,也是破除焦虑和迷茫的方式。观光式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做不到这些的,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让你真正的吸收知识。若想通过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那就必须掌握沉浸式的学习方法。

何谓沉浸式的学习方法?拿旅游来举个例子:

什么是观光式旅游?就是你跟着一个旅行团去上海旅游:

第一天,东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庙

第三天,野生动物园

第四天,回家。

与之相对,沉浸式旅游的特点是你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下来,待上一段时间:

每天早上起来去看看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如何晨练。

他们早餐吃什么,变着花样把早餐都吃遍。

上海人是怎么跟别人在路边吵架。

为什么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搞得这么火热。

不难发现,观光式旅游在整个旅程结束了以后,甚至都不知道上海风貌到底是什么。而沉浸式旅游让你沉浸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当你了解了上海当地人的生活后,相信你对上海的感觉会和观光客有天壤之别。

我们的学习过程其实也分为沉浸式和观光式,很多人都在观光式的学习,它的特点是“打卡”;如果一个人阅读仅仅只是为了把书看完,这种打卡式的阅读给他带来的就不是高效的知识输出,而是时间的浪费。

第二,学会复盘,做到把书读薄和知识输出

樊登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加之他在准备讲书的过程当中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致且长久的对他的逻辑思维和结构能力进行锻炼。所以讲书,就成了樊登沉浸式学习的秘诀。他看完一本书,每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在录制过程讲完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他记住和吸收了。

正如《认知天性》一书里所提到的“摩擦”,大脑只有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有了足够多的的摩擦,收到了足够多的的挑战,才能让自己记住所处理内容。

樊登读书法

首先,我们在阅读时,要搞清楚问题是什么?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不同的书的主旨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而找主旨的关键就是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其次,熟悉书的写作背景。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我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再然后,就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一本书往往需要用到大量的论据去证实自己的观点,这些论据可能是实验、调查结果或大量案例,这些都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最后,在书的最后部分,一般都会进行价值升华,指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樊登通常会用A4纸和水性笔来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的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书本的章节结构进行划分,二是根据自己读完之后所理解的内容进行重新解构。然后通过思维导图中的分支与文字来进行知识复盘。

绘制思维导图是“知识输出”的过程,每看完一本书就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梳理,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清晰明了,且绘制书写的过程能够加深你对这本书的印象,助力你真正读懂一本书。

在1940年的伦敦街头,10月8日,伦敦遭遇空袭之后,一个男孩坐在书店的废墟中,捧着《伦敦史》细细品读。在痛苦面前,阅读承担着移动避难所的作用,让心怀希望的人们得到慰藉。

前不久武汉 “方舱医院”正式启用的报道中,一位半躺在病床上手捧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专心地阅读的病人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周玄毅在转发时点评“打不垮的武汉人”,评论区被顶到最上面的也是“这几天最给我力量和希望的一张图”,也有网友说“当你感到沮丧时,阅读是治愈内心痛苦的方法之一”……

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在焦虑和不安中获得一丝平静和感动。在这种严峻且特殊的情况下,方舱医院的读书人用行动向我们表达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读书,让人养成和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用多样化的、冷静理性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以饱满丰盈的内心,谦逊执著地前行。

方舱读书哥,博士后付先生,在治疗结束要重返科研教学岗位,我们隔离结束后也要重整旗鼓返回职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个人在动荡面前的无力感,也看到了千千万万人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行动之上还有一种高级且实在的贡献就是修炼自己。小编听过一句醍醐灌顶的话“读书不会让你变得有钱,但读书会让你越来越值钱。”换言之,对于我们这些健康人,居家办公的时候,要多花一点时间来阅读,苦练“内功”,充实自己,让自己“保值”、“升值”。

没有一个春天会迟到,也没有任何一份努力会被辜负,在不远的那天,疫情结束的时候,便能以更好的自己应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