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投射者亲身分享:投射者到底要如何等待被邀请?
前不久,我在一个人类图群潜水,看到有人说:“我是投射者,我爸妈也是投射者,我想给他们打个电话,可是他们不邀请我,我怎么打呢?所以,我就不打。”
我当时看到这个说法时正在吃午餐,差点没喷出饭来!
然后顶着我1/3很不喜欢在群里冒泡的感受,在群里打出一行字来:要不要打电话,依据你的内在权威去决定——其实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人(生产者、显示者、投射者或反映者),也不管你是哪种策略,你真正做决定的依据是——内在权威。而投射者所谓“等待被邀请”,其实归根结底是等待能量场的邀请——如果你做出来的决定与当时的能量场有关,当时能量场是敞开欢迎你的还是排斥的,你是有感受的,内在权威自然会有答案;而如果和当时情境无关的,要做出正确的决定,仍然依据的是内在权威。
比如,我是一个直觉型权威的人,如果我一定要等待别人开口来邀请我才去写日记,那我可能到现在都不会写,因为活了三十多年真的从未有人邀请我去写日记——而实际上,我已经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年了,是谁告诉我应该去写日记呢?我的直觉告诉我的,因为当“日记”这个词出现在课堂、或者老师讲到日记的时候,我就有共鸣,然后就去写了。
所以,学习人类图真的需要抓住语言底层真正的含义,否则,就很容易死扣教条、或者教条性去理解人类图。作为一个直觉型投射者,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或许对投射者去理解“等待被邀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亲身经历(一)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在医生诊断的时候,一个护士来到医生面前,非常着急地陈述:“前台来了两个老外,带了一个26天的小婴儿来看病……”她的话还没说完,我就条件反射似地、真的想都没想就说:“没事,我可以帮忙,我会英语……”我的反应如此之快,完全超过了我的脑子的速度,当我说出去后,我的脑子开始说话了:我是投射者,需要等待被邀请啊,我怎么这么快就跳出去了,不应该这样啊……
(实际情况是,直觉型投射者做决定的方式真的非常快,直觉是真正活在当下的。所以,直觉的声音或者行动是会比头脑快很多的,尤其在一些生死攸关的情境下,直觉型权威的投射者如果要抓住生机必须不能活在“等待被邀请”的概念里,因为如果危机发生、而他还在思考“等待被邀请”、那直觉的本能就被破坏了。)
当我的头脑还在聒噪的时候,然后医生开始说话了:“那太好了,我真的不懂英语,非常需要你充当翻译。” 而护士的表情就如同找到救兵一样送松了一口气。
不久,“传说中”的老外来了,是一位日本女士和一位西班牙男士、抱着一个小婴儿,我充当他们与医生沟通的桥梁……整个过程非常顺畅,更让我意外的是,医生和护士都特别感谢我,医生说:“你是秀才遇见兵!” 尤其是护士,当我翻译完准备离开的时候,她跟在我后面关切地问:“你家宝贝怎么了?……”一系列关心,然后还说:“你是英语老师吗?真的太厉害了,好佩服啊…” 之前我从来没觉得会英语有什么特别的,那次真的体验到了会英语的那份自豪感。
表面看来,我真的没有等待别人的邀请就自己发起了,但其实是我已经感受到了那个能量场对我的敞开、然后直觉就开始采取行动了。
亲身经历(二)
同样的,我要分享一次关于我不懂得等待能量场的邀请,而主动发起的事情。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当我拿到结果去咨询医生的时候,听到一位正抱着三四岁孩子模样的妈妈对医生描述:“我家孩子今天有点喘,之前有过哮喘的经历,所以我带他来看看……” “哇,我家嘟嘟也有过喘的经历,去看一个中医一个穴位贴就能够止喘……”想到这里,我完全枉顾这个能量场对我的分享是封闭的,就巴拉巴拉地把自己孩子用中医成功治疗哮喘的经历分享出来了,并且还主动建议对方去试试中医,结果便是——在我分享的过程当中,那个妈妈看都不看我一眼,全程看手机,而医生也用一种被冒犯了的语气说:“中医并不是对所有的孩子都有效!” 哈哈,其实医生还没有说话,我就意识到我自己又违规了——没有等待被邀请的苦涩感就已经浮起了。
因此,总结而言,对投射者来说,所谓的“等待被邀请”,是等待所在环境能量场的邀请(可能有人会开口邀请、可能只是能量场对其的敞开和欢迎)、然后回到内在权威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将要做出来的决定和当时所在的环境无关、则依据内在权威。
很多人都说,投射者不适合主动发起,其实应该说:投射者不应该依据头脑的想法或者“应该”去发起,而如果投射者是依据自己的内在权威去做决定,他一样是可以主动发起的——学人类图,永远要抓住语言底层的逻辑。
当然,随着投射者在生活中运用自己的人生策略和内在权威生活的时间越长,他就会对能量场是否邀请的敏锐度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依赖自己的内在权威;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刚实践人类图不久的投射者,你的内在权威还不太敏锐,我当然建议你可以比较死板地去——等待别人来邀请你,这反而比较安全可靠;而如果与你打交道的投射者众多,两难之时(等待邀请或者不等待邀请都为难的时候),请一定要记得:依据内在权威去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