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不知有之”,理想与现实‖极光三人行14/81
2021-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当下Aurora
有人将社会人分为四等,
第一等人,聪明且懒,比如他不想挑水不愿点油灯,于是他去发明创造。
第二等人,聪明且勤快,他们是实干的工业家。
第三等人,笨且懒,安守本分,就是我们这绝大多数的人。
第四等人,笨且勤快。这样的人多了,则天下乱。
老子认为“上智下愚”是稳定社会的力量。何谓“上智”,当是孔子说的“生而知之者”,它是超越第一等人之上的。“太上” 等于 《易经.系传》 上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老子自己,当属“上智”。
“上智下愚”的治国理想,应是怎样的呢?
老子提出一个词,“太上”,——太上,不知有之。
因为什么?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基于自然。所以,太上,智者,顺应自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
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太上不知有之”“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但这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这不过是理想的乌托邦。即使是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也依然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存在,我以为。
因为,第四等人,笨且勤快,这样的人还是不少的。
那怎么办?
余秋雨先生认为,
“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少。我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扩大君子的队伍,改变君子和小人的数量对比。尤其需要有一批比较纯粹的君子,不受小人生态的诱惑。”
如此,不断扩大君子的影响力。
孔子在2500年前也是这个意思。援引《论语.为政篇》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获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提升整个国家的凝聚。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先到这儿吧,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