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香情意浓

早起晨读,翻到了女作家蒋韵的一篇《青梅》。
此文的题目是《青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一种青梅酒,但后面却通篇讲的却是跟一种叫竹叶青的酒有关的故事。作者以温婉朴实的笔墨,向我们回忆了她那两个竹叶青的骨灰级粉丝一一姥姥和母亲。
"竹叶青,是一种绿色的酒,产自著名的杏花村。在20世纪,荣获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它的包装貌不惊人,但它的绿,令人惊艳。它的绿既纯粹又微妙,就像它醇厚绵长的味道,有秋水的壮阔和凄清,也有秋阳的温暖和仁厚,所以,它有时似乎又呈现出明亮的金黄的色泽。"
作者对竹叶青酒的描述,让我这个不懂酒的人,也忍不住对竹叶青产生了兴趣:这种酒,到底有怎样一种韵味,让作者的姥姥和母亲,有着如此着迷的痴恋呢!
原来,作者的姥姥,是一个恪守传统教育的妇女,她相貌平平,却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年轻几岁,相貌出众、又有学问的男人。相貌、年龄和地位的不般配,让她依恋这个家,却又无法抓住自己男人的心,自己的男人另寻新欢,却无力抗争。
在这种压抑的家庭生活里,作者的姥姥迷上了竹叶青酒,这是她自己亲自酿造的酒味醇厚的酒,也是令她摆脱感情痛苦的酒。
而作者的妈妈,因为受到其母亲痴迷竹叶青酒的影响,也爱上了这酒香醇厚的竹叶青,她们母女的感情也是非同一般。
"酒逢知己千杯少“,从作者的姥姥和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爷爷和外公的影子。
我的爷爷和外公,生前都爱喝农村人自酿的米双酒,尤其是外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二两米双酒。两个老人,每次喝酒的量都不多,自斟自酌时,不超过二两,与人共酌时,不超过四两,反正没见他们喝醉过。大概是当年经济困难,买酒钱得节约着花吧。
爷爷和外公,是一对亲家,更是一对知己酒友。每次外公到我家来,爷爷必定与外公一边对酌,一边倾心交谈。记忆中最深刻的那次对酌,大概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
那应该是秋天收割了稻谷之后的一天吧,当时天气已经转凉。那天上午十一点多,放学回到家的我,看到家门口放着一担干柴,我知道,外公又来到我们家了。他每次到我家,都要挑一担干柴来。
外公平时有空就上山去挖别人砍过树的树根,以卖干柴为生。他知道我们家人口多,冬天取暖的干柴紧缺,所以每年冬天前,都要挑两担干柴给我们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烧火取暖。
外公的到来,让爷爷异常兴奋,他给钱我到大队店铺那儿买了两斤猪肉,五斤米双酒,半斤花生米。晚上,一家人和外公其乐融融地吃着团圆饭。爷爷和外公两亲家坐在一块,边喝边聊,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
两亲家聊生活、聊生产中的趣闻逸事。他们喝酒很有意思,用的酒杯是最小的那种陶瓷杯,比拇指大不了多少。每一杯酒都是小口小口地呷着,时不时又夹一两颗炒香的花生米送进嘴里,那盆猪肉反而吃得不多。
喝了一个晚上,两人也只喝了半斤多的酒,没有半点的醉意。剩下的四斤多米双酒,第二天让外公带回家去慢慢享用了。干苦力活的外公,每天都要喝酒来助力。
读着眼前的书,为作者对已故亲人的情感所触动,忍不住回忆着两位已离开我多年的亲人,内心掀起一阵阵波澜:故人已去,酒香犹在。那香甜醇厚的酒,寄托着我们对已故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124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