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写作100天

【万物有灵】:舌尖上的美好生活

2022-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陌上花开wen

【趁早·写作100天】Day 56 笔尖下的“人间五味”

继续【万物有灵】主题之旅——那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都说民以食为天。食物,究竟是活着的必需,还是生命的奢侈?

有人说,看梁实秋的文字会饿,看汪曾祺笔下的美食会馋。厉害的文字就有这样的魔力,明明是写一种食物,却从人的眼睛、口鼻,一直写进读者的胃里。

案例1:汪曾祺笔下的“东坡肉”

“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功夫全在火候。……”

先不写吃出来的味道,而是写怎么做,写细节,动词频现。“猛火攻”、“微火慢炖”,满满都是做饭的现场感。先不让里吃,而是让你在声香味的想象里充满期待地等出锅。没吃着,惦记着,那才是人间至味。

案例2:袁枚《随园食单》中的“水粉汤圆”

“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做馅,或嫩肉去筋丝锤烂,加葱末、秋油做馅亦可。……”

文字简单,删繁就简,稳稳的节奏感。把食材逐一陈列,让大脑里一个个浮现味觉记忆,到最后做成馅儿,我们对这个混合的味道开始想象,又觉得没把握了。越没把握,越想尝尝。

案例3:梁实秋笔下的“北平爆肚儿”

“爆肚仁儿有三种做法:盐爆、油爆、汤爆。……”

写口感,“清清爽爽”、“黏黏糊糊”、“完全本味”……把每个人的五感联觉和生活经验全部调动起来了。色香味从容给出,最差的就是用酸甜苦辣咸来直接描述。妙在从食物的组合给味道。让味蕾制造的想象力,把体会的审美交给读者,是最无敌的。

写吃的原则:

1-真的见过吃过,最好还看过怎么做,要是自己会做更好。

2-发自肺腑地喜欢吃,对食物有真心的喜爱。

味觉的感受首先是物理刺激,然后是化学分析。品尝美食都讲究色香味俱全,便涉及视觉、嗅觉和味觉热食冷食诉诸温觉。

杜甫一写到吃喝,总是视、听、嗅、触、温多管齐下:

“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滑”是触觉,“香”是嗅觉,“暖”是温觉,“溜”又是视觉。“雕胡饭”是茨米饭,那么软;“锦带羹”是莼菜羹,那么香。“溜匙”是说像跨年茅台的挂杯,因为莼菜有胶质,在调羹上面有点黏。

要写出能让人看得流口水的文字,要自己多去品尝、品味。因为,人描述不出自己没吃过的味道。

正如汪曾祺先生的劝诫: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听懂几种方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与人聊天,多和人吃饭,这样的人生,不会写也会写了。关于美食的故事和经验,真是绵延不绝,常吃常新。

也许我们对食物的热爱,可以让我们写出《深夜食堂》、《舌尖上的中国》那样的作品脚本。食物承载着的,是人文、文化和生活的情感印记。

文学离我们很近,亲切而迷人。一切都可以落笔,我们喜欢的食物,我们爱着的人,我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文字,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很多瞬间飘忽的感受,不写下来,便会淡忘。记忆带走的,文字会帮我们留下来。

2022082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