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诗经之《伐柯》
这几天一直没有更文,因为我一直在犹豫,这一篇到底该怎么写。
说实话,诗经当中,真正对实际人物或事件确有所指的,寥寥有限,所以通篇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根本不现实。
就拿今天我打算说的这首《伐柯》来讲吧,《毛诗序》说是赞美周公的,可是我反复品咀,也看不出和周公有一毛钱关系。
然后我开始对《毛诗序》产生怀疑。
《毛诗序》是什么?是汉代文人搞出来的《诗经》理论。而从西汉中期开始就奉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摆明了就是让文化教育变成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加大中央集权的力度,强化皇权,再说白了,就是:你们都得听我的,不管我说的对不对!
这一来,《诗经》也成了教化工具,就不能像流行歌曲一样“唱着玩”了。不管你在形成之初到底是什么意思,成了教材,就得往“根正苗红”上靠拢。
《伐柯》里因为有一句“其则不远”,你就必须是讲规矩、守原则的唱腔,就必须是赞美贤臣周公旦的颂词,不能是小伙子怎么找媳妇的靡靡之音啦!
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简单解释一下,柯就是斧柄。有个很有名的传说叫“观棋柯烂”,说的就是一个樵夫在山上看俩人下棋呢,就守旁边看,看完发现自己的斧柄已经烂透了,才知道自己守着两位神仙过了好几百年。
“伐柯”就是砍木头做斧柄。第一句:怎么砍斧柄啊?必须得用斧子。这是起兴,也是打比方,实际上他是想说第二句的意思:怎么娶媳妇啊?必须得有媒人啊!
接着第三句:砍斧柄啊砍斧柄,得有规则才能行。什么规则?起码得直溜啊,得粗壮点,结结实实的啊。一句话,你用的这把斧子的斧柄什么样,你就得砍什么样的树枝。
最后一句有几个生僻字,觏gòu,遇见的意思;笾biān,一种竹制的仪礼用具;践jiàn,在这里是按顺序排列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遇到了合适的姑娘,你得搞个仪式,风风光光的把人家娶过来。
讲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不就是在讲“明媒正娶”嘛?跟周公沾了一丁点边吗?我是把书看烂了也没看出来,但《毛诗序》表示,这个可以有,不对,是必须有——教育部长说了,一切文字都要为革命工作的开展创造便利条件,这几句诗就是在赞美周公旦在军国大事上的原则性和协调性,作为大汉的臣子,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认真对待工作,勤于思考,努力上进,齐心协力建设祖国!
这个一切服从政治需要的劲儿,我服!
直到清代姚际恒写《诗经通论》,也认为这是说的周公旦,还说最后一句里的“我觏之子”说的就是遇到周公。
可能现在的大部分学者也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后世的一些诗经注解渐渐放弃了这个观点,而是把它单纯的当做一首迎亲歌谣。
看来,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人们对诗经的理解也在变化。先秦以后,历代文人对诗经都有不同的解读,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下,也是非常有趣的。
诗经就是这样,越用心读,你越会发现,它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在生活中凝练的精华,它博大精深而又淳朴无瑕,不张扬,不做作,可以引吭高歌,也可以低吟倾诉,可悲可喜,可赞可怒,它就像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样的心境去读,就会读到什么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