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听一曲含泪的欢歌
一个风雨交加的早上,曼彻斯特小镇Bolton的火车站前,正急赤白脸的赶火车的我见到前面一位白人中年先生不紧不慢地走着。他穿着一件褐色的夹克。这本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擦肩而过,但忽然我的视线被他夹克后背那两行汉字吸引住了“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援”。原来是当年飞虎队的队服。
大概就是最左边这样的款式。看这大叔的年纪,衣服应该是他父辈传下来的了。 一瞬间,思绪飞腾生双翅,时光荏苒忆往昔。60多年前,一群秉承着人间公义的欧美支援飞行员在陈纳德将军的号召下义无反顾的驾着飞机远赴滇南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很多人甚至埋骨异乡,但是他们赢得了荣誉与中国人民永远的感谢。
那身在异乡传播汉语与中国文化的我,多年以后我留在Bolton学校的教材,教过的学生是否还会让人想起?Old boys聚会时,还会想起他们每天在课堂重复的“老师好”吗?犯过的那些如“我喜欢绿帽子”
之类每个汉语学习者都可能犯的经典错误吗?为了防止他们真的想不起来,我要捐给学校图书馆几本《一个对外汉语教师的手记》!
这是我的好友刘志刚第二本关于汉语教学的书了。上一本是广受好评的《麻辣汉语》绘本。虽然这第二本书是“新书”其实于我来说,唯有“写在前面的话”这一篇是新的。因为大概四、五年前,就已经在志刚的博客上拜读过他对课堂的记录了。最后我还帮他整理过一个PDF版的,订正了些笔误,在有的篇章下还加了自己的点评。
几年后再读,自己的心境与感觉和当年是大相径庭了。大概就是教了10年和教了15年后一个汉语老师心境的正常变化吧。当年读时,颇觉有趣,时常有“嘿嘿,我的学生也犯过这种错误”的共鸣,感觉志刚的这本书填补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遗憾;而这次再读,眼前却仿佛出现的是一位位汉语老师化身西西弗斯,推动着汉语学习者组成的大球在汉语学习这个斜坡上努力前行,结果,前行路上的沟沟坎坎学生都无一错过。现在则有了“但愿世间无疾苦,何惧架上药生尘”的舍身之愿。
不管老师怎样预警,如何铺垫,该出的错,一定会出。老师的职业倦怠基本上一届学生会出现一次,而汉语老师的职业倦怠比其他科目的老师来的要早一些。
每接一拨学生,第一堂课就得开始纠正“你好”的三声变调,什么时候用“二”什么时候用“两”也被迫天天挂在嘴边。“吃饭了”和“吃了饭”到底怎么安排那个“了”更是绕不过去的钉子户……所以,现在我是有点“恨”志刚的,他把这个让人疲倦,无力,沮丧的过程粉饰得那么有趣和快乐,也许只有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才能含着泪唱出欢歌吧。而每一个没在体制内却仍然坚持做汉语教学这个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师,身上多少都带着理想主义的隐患。
我曾经在教中学生语文时在试卷讲评里无数次的和我的学生说过:“通过别人的错误获得自己的知识是成本最小的学习方式。”志刚的这本书其实就是我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对于学生的错例,其实是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北京语言没文化大学建立了一个“HSK典型错误语料库”,多年来我都没找到一窥究竟的门径。而志刚的这本书,则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披沙铄金,精选了这样一批有典型性的错例列于案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志刚这种“述而不作”的质朴作风,为我们奉献了这些不掺杂个人观点的原装语料。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你们多看看“前辈”犯的错误,对你们汉语学习不啻为一个预警;对于汉语教学的新手,可以有的放矢的针对各种错误进行预案设计;对于想要申请汉语教学志愿者或公派教师准备参加国家汉办“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准考生来说,这是你们准备面试时教学环节的一个预演;对于有志于汉语教学研究的资深老师来说,这本案例集给您的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研究材料。对了,像我们这种汉办“临时工”要让你的学生和工作的学校记住你,这本书更是一座价廉物美的纪念碑。最后……
来,听一曲含泪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