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去幼儿园除了分离焦虑还有哪几种可能?

2017-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kiko_5205

真实案例:

豆豆,3岁1个月,会基本生活自理、在家挑食。入园后首周分离焦虑并不强烈,但放学回家后出现粘人、行为倒退、乱发脾气、半夜哭闹无法安抚等行为并越来越严重,入园第三周后,有诉说不想去幼儿园,在家开始情绪暴走,持续哭闹一两个小时无法安抚。但老师反映在园表现除挑食、自我个性较强外,参与活动等表现正常。

分析:

在家处处受到特殊照顾,依赖性较强——在校老师关注较少,要求其独立

在家凡事讲道理,以引导为主,没有强调服从——在校老师强调规则和服从

在校受到挫折,被迫服从——回家找存在感,用行为倒退、发号施令、发脾气等获得注意,争取权利

在校压抑情绪——回家情绪暴走

幼儿园不好玩、没有好朋友——不想去幼儿园

几乎每个人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儿童学习以良好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注意,但是如果无法以那些方法达到目的,则会以一些不当的行为来寻得他人的注意。

在幼儿园表现很乖的孩子,最容易被老师忽视。有些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

孩子出问题的时候,正是在向家长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


解决方案:

首先情绪上疏导,不要对孩子的倒退表示厌烦和不可接受,对孩子表示理解他受到的挫折,接纳她的情绪,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让孩子自己感到他是被爱的。

若可能的话,忽视其不当行为。

以”引起孩子帮忙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合作“的方法来协助孩子明白建设性地使用权力之方法。争战或让步只会增强孩子的控制欲。

不要在孩子愤怒时讲道理,而是在事后和孩子一起复盘。

提供更多机会培养孩子生活独立性。当孩子表现正向行为时,及时主动”给予“注意,称赞其行为和努力。

警告、处罚、给酬赏、哄骗、服务与泛化的表扬都是给予孩子不适当的注意,会强化其不当行为。

提供更多运动和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的天性和精力以适当的形式释放。

规律作息,休息和运动好的孩子,精力好,情绪佳,自信和探索性更强。


作息的问题:

按时吃饭。

尽量不喂,如果孩子主动、强烈要求可以少喂,但必须一个地方吃完,不能追着喂饭,不能边吃边看、边吃边玩。

不强迫孩子吃饭,不威逼利诱,只提醒她不吃饱等会可能饿而没有东西吃的合理性事实。

除了适量水果和酸奶,餐前两小时不提供零食。不把零食放在她能看见、取到的地方。

”尽量不去关注她吃了多少,而关注她怎样吃“——重点:是否自己吃、有没有边吃边玩、符合年龄的餐桌礼仪

三餐两点,午睡,这些时间尽量与幼儿园统一。(早、中、晚餐。两点:水果或酸奶。中午12点午睡两小时,晚八点前洗澡,8到9点间入睡,7点起床,保证12-13个小时的睡眠)


和老师沟通:

孩子习惯了家人的关注,初到幼儿园不习惯,有些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有些很乖的孩子因为觉得受忽视也会出现各种行为偏差。如果孩子的行为目的是获得注意,给予孩子更多正面关注和互动,协助孩子从“被迫服从”转向“主动学习”和”参与活动“。

自我意识敏感期是孩子建立自信和发展独立的重要前提,如果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样子,总是说”不“,比如给她喝水她不喝,不给她喝水她又要喝,喂她吃她不吃,不喂她她自己又吃完了,她不是真的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而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成人关注的是她吃了没有,孩子注重的是“我”怎样吃。不破坏原则不伤害其它人的情况下请不要和孩子较真。也许敏感期会持续几个月,请老师们包容和理解。


与其它家长组织活动联谊,让孩子交到几个熟悉要好朋友,增强归属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