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变好孩子的秘密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偶遇熊孩子,甚至是自己亲手培养出了一个熊孩子。熊孩子是如何教育出来的? 为什么别人遇到的都是好孩子,甚至感觉别人家的孩子都很不错?
是因为心理偏见,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是最棒的? 这样安慰自己并不是个事,因为总有些孩子确实不错,但到你这里,就成熊孩子了。怎么才能让自己遇到的孩子,变成好孩子,而不是熊孩子?如果身为父母,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好孩子呢?
第一点: 肯定情绪,规范行为
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
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在妈妈玛丽看来儿子的想法很可笑,孩子离开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有什么可难过的。她的方法是用饼干哄孩子,转移注意力,给他讲讲幼儿园的生活很有趣。
这样的家长典型做法是,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认为孩子的情绪是不理智的,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漠视、忽视甚至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这是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不恰当的、不被认可的。时间长了,他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内心,导致他们的自尊感也很低。
甚至还有一类家长,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为,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都是批评的态度,经常斥责打骂孩子,认为消极情绪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现,甚至觉得孩子不听话、哭闹是在给自己脸上抹黑。不认可孩子的情绪,同样会导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怀疑自己的情绪。
追根溯源,这类父母在童年学习调整情绪的时期,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绪。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要交流感觉;同时这也是个增进亲密关系的机会,这就叫共情。 进而也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学会了处理情绪。而且也要告诉孩子,不去学校的自己会错失什么。比如,会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会失去学习的机会,进而不能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
我们也发现了,父母的处理方式极为重要,到文章最后,我们会讲到这一点。先来看下一点。
第二点:结果选择理论
什么是结果选择理论?
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它的作用是什么?
重新排列了人类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选择理论换句话说,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再反过去组织行动。
以前人们认为,人类行为有自主选择能力,遇见事总是先缜密思考、精心谋划之后再采取行动。而动物是靠适应环境的本能反应。行为科学家的研究却发现,我们行为选择的理性成分并不比鸽子、老鼠高很多。
尤其遭遇未知环境时,我们往往不是坐下来思考行动计划,而是这样一种行为,比如你先在树上先打一杆子,再低头看看有没有枣儿。要是有枣儿,这“一杆子”就会固化成习惯和兴趣,影响日后的行为。
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儿童的习惯养成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譬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偶然发现击打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兴趣是在责怪中强化的。避免养出“暴力小孩”最好的办法是,减少对“暴力行为”的过度反应。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特定环境产生的功能。你想要好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宝宝,就要把他放到认可这样行为的环境里。 比如,想培养出亲社会的宝宝,先要塑造出滋养亲社会行为的温暖环境,其中包括家长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关注、赞扬、欣赏和公开褒奖;也包括在学校里和社会范围内大力宣扬优秀事迹、树立楷模,以及肯定亲社会行为的价值观等等。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
第三点:一切都是在关系中,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为什么说这一点重要,因为这一点,远远大于以上两点。甚至可以推出以上两点。那这一点到底重要在哪里?
先来看一个案例:
有一位朋友,她一岁多的时候,一天早晨,妈妈带她去小卖部买东西,买好东西后,妈妈转身就上班去了,把她给忘在小卖部了。
回到家后,妈妈才发现孩子不见了,却根本想不起来自己把孩子丢在哪儿了。所幸,小卖部老板是好人,一直在帮她照看孩子。这种事发生一次,就够雷人了,她妈妈居然多次把她弄丢,可以说是“心中没孩子”的典范了。
每年夏天,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新闻:父母把孩子忘在了车里。之所以发生这种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样的父母“心中没孩子”。
“心中没孩子”的人,就好像他们心里头谁都没有似的,好像最多只有他们自己,没有谁能进驻到他们的心中。 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和母亲建立的关系是一种“心中没孩子”的关系。等这孩子长大后,至少有一段时间和他人建立关系时,会复制这样一个模式。除非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感觉到这样的关系,让他很是困扰,去刻意的改变,不然这种关系,就会陪伴他一生。
所以,“心中有孩子”并不那么简单,母亲会一直牵挂着孩子,而孩子发生一些事情时,母亲就会感应得到。比如,你老远就能听到孩子醒了并且在哭,而大家都没有听到,过去一看孩子确实在哭。这就是你心中有孩子的一个表现。会排除一切干扰,关注到心中的孩子。
如果真的出现“心中没孩子”,那可以通过什么努力,去和孩子建立感应关系呢?或者说,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去和谁建立这样的能心心相印的关系呢?
简单说: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和一个人在一起。 不去想其他事情,比如陪孩子玩就是陪孩子玩,而不是把玩具扔给孩子,自己一边看手机去了。而是,进入一个只有和孩子的世界,一起玩耍,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看见他,他也可以看见你。你看不到除孩子以外的事情,沉浸在其中。
专业一点说就是 产生了心流,简单一点说,就是产生忘我的境界了。如果谈过恋爱的话,你会发现这就和谈恋爱是一样的境界。
所以,在全神贯注的关系中会产生爱。 在这样的关系里,你看的见我,我也看的见你。在这样的关系中成长,孩子将来也会和他人去构建这样的关系,用第二点的结果选择理论来说,人生多半会是幸福的。
也就是说, 孩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孩子也是什么样的。你孩子和你的关系,就是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和他人关系的映射。
你会发现, 一切都是在关系中,一切都在关系重复中。每一个人都会构建一种关系,一种会让自己舒服的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会让你们都舒服,那么这时,你就找到了知音,也就是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可以发现,决定人生质量的是关系的质量。而决定关系质量的是“父母的质量”
所以,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好,那就把自己先培养好。
小结:
如果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第一点:肯定情绪,规范行为。要先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认为产生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然后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必要的。
第二点:运用结果选择理论, 选择一个自己期中一样的环境。
第三点:父母要是一个好父母。这是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