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式阅读
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式阅读
一直想把《思考,快与慢》读完。这本书,不知是翻译水平不够,还是作者的知识储备太丰富。
文章的内容晦涩难懂,思维的逻辑相当混乱,语句间跳跃也有些不知所云。
逐字逐句阅读时,仿佛身处,迷雾缭绕的山岭之中,走着走着就迷路了。
所以我几次拿起,有几次放下。但是这一次,我准备认真的读一下。
很快我又陷入崩溃迷茫的阅读状态,但是这次有了新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书,都要逐字逐句的阅读。
读不懂的原因
一本书你读不懂,一般有几种原因。
1、书的内容,需要前置知识,不学习这些前置知识,就没办法理解当前内容。编程方面的书籍,就是这样,没有基础,读起来就如同天书,根本没办法理解。
2、书的逻辑不清晰,举例论证不严谨,文章跑题,让人内心充满疑惑,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3、书的内容大而全,但因为讲述的内容太多,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书里到底讲了什么。
《思考,快与慢》就是第三类的书籍,作者想把毕生的知识,亲囊相受,讲给读者听,难免就会涉及事情的发展、经过、结果,让文章变的冗长。
在书中,你能看到作者的研究过程,思考方式,以及作者思维的迭代过程。
整本书使用小字印刷,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一片。只要轻微的打断,就会感觉像是在寻找透明胶带的开头。
逐字逐句容易被作者带歪,跳跃式阅读又会遇到画风突变。真是让我感到一阵头疼。
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我把关键点总结出来,然后串联关键点,就可以知道到底讲了什么。
破坏式阅读
(以下操作会引起爱书人员的不适,请选择性观看)
影响我阅读的原因是,文中存在大量废话,文章中会有过多的无关紧要的叙述。
于是我就拿着铅笔,把没有用的废话划掉。这样哪句有用,哪句没用就一目了然。这个过程中我也不怕打断,因为你划到哪了,一眼就看的到。
之后看完一段,就把这一段说的内容总结出来,写在一旁。当把内容提炼出来的时候,就能明白这一段到底讲了什么。
一篇文章看下来,只要把所有提炼的文字串联整理一下,就知道那段是有用的,那段是用来铺垫的。
之后在把有用的文字串联到一起,就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在叙述什么内容。
通过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将这本看起来让人头疼的书,高效有质的阅读完。
一本书放在你的面前,其实你是想从这本书中获得新知。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不重要的句子直接划掉,让最重要的部分更加清晰。
这样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归纳书中的知识点。归纳的过程,也可以更好的和,已掌握的知识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观点和想法。
添加式阅读
相对于破坏式阅读,还有另一种阅读,添加式阅读,就是针对第一种书籍。
书籍如果需要大量的前置知识,那么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要把前置知识补齐。
可以在对应的句子旁边添加注释,写上历史背景。
就像我最近看的《纳兰词》,词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经典事迹。看似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说了什么。
之后通过互联网,借助某度的力量。查询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名词的意思。
只有补全名字的含义、历史背景,再回来看诗词的时候,才会理解作者写这句话的意思,才能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就和我们小的时候,学古文、学诗词,是一样的。
诗词因为本身有规律,可以找到方法背诵。但没有人解释,又不知道对应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典故。
就无法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的诗词就没有意义。就如同你费劲毕生精力,学习了屠龙之术,但生活里面,根本就没有巨龙。
所以在看这样需要前置知识的书籍时。一定要结合各种注解、参考,这样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所以在看书的时候,不是所有书都适合,逐字逐句的阅读。
有时候我们要根据书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样是一本书,你越用力,看到的东西就越多。
就和是人生一样,本来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随着用力的不同,最后也就呈现出天差地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