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杨绛先生的文字并不那么轰轰烈烈,反而更偏向质朴、细腻。看上面那段文字就知道了,她们一家三口只要相守在一起做着各自喜欢的事情就好。
起初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推荐阅读《我们仨》这本书,当我真的认真去读的时候也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
可是当我再去读后面的文字时,突然觉得这样的文字好真实,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曾经有一种错觉这场景是不是在写我家?
书中那些爸爸逗女儿的片段好真实,那场景经常出现在我家。
其实《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92岁高龄写下的一本关于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回忆录,记述了一家三口63年生活的点点滴滴。
书中记载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锺书去世。三人就剩下了杨绛一人。
杨绛先生在书中写: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而面对亲人的离世,杨绛先生没有被击倒,而是以心为笔,以爱为墨,将一家三口几十年的悲欢喜乐、生离死别,整理成回忆录《我们仨》,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
书的刚开始,杨绛先生“化身一段万里长梦”。记录了三人最后在一起的一段时光。这一段虚虚实实,写得最多的就是那一颗颗秃柳。
“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颗颗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
据查柳树是古代诗歌表达离情别绪的原型意象,是中国抒情传统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
可想而知那段时期的杨绛先生内心是极为孤单和忧伤。
“亲人去世,家在哪儿?亲人去世那一刻,家就不复存在。”丈夫和女儿都不在了。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越远,越怕从此不见。”这是对丈夫的怀念,对女儿的不舍。
书中句句不提爱,可每句都是爱。书中句句不念情,可每句都有情。她们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而她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
不管是在牛津求学租房的经历,还是那段抗战时期缺米少粮的阶段,她们都有着种种困难,但她们没有相互埋怨,即使丈夫在生活中“拙手笨脚”。
可当碰到困难,她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她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她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彼此最大的乐趣便是一人做在书桌的一边,各执一本书。各自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偶尔用自己读到的句子调侃对方。
还记得杨绛先生那句最扎心可也最精彩的话: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杨绛先生一家都很喜欢阅读,也许读书就是我们对杨绛先生一家最好的怀念。
《我们仨》有时间去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