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历史》:两位守窟人的一生

2024-01-0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白本白

01.

终于将《敦煌大历史》看完了,看到最后,我又落泪了,不得不说,眼泪在我这里非常的高产和廉价。

初听王道士与藏经洞的故事是在某一个纪录片里,当时对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的痛恨。

藏经洞的文物,先后被英籍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来从王道士手中骗走24箱经书、5箱绘画和丝织品、6500卷写本和大量画卷。后被当地百姓,及各级官服搜刮;俄国人与美国人又将诸多壁画直接从墙上剥走,同时卷走各种佛像。

藏经洞的大量文物连同墙上的壁画被外国人及本国人洗劫殆尽,这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都伤心的地方。

我在想,偌大的敦煌石窟,外国人用买的和用抢的,有什么区别呢,岂是一人之力可以阻止的吗?

02.

关于如何评价王道士,作者写出了王道士的另一面。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够养活自己不被饿死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当道士,也是谋生的一项选择。

王道士只是宏大历史背景下谋生的一个小人物。

在敦煌被大家遗忘的几百年里,是这个王道士,把攒来的香火钱重修了破旧的寺院和洞窟,阴差阳错以及无奈,一个道士守了佛窟,“莫高窟从他开始进入了有人看管的阶段,不再沦为牧民的羊圈”。

王道士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在刚发现藏经洞的时候,王道士首先,步行五十里,第一时间向县令汇报,而县令更喜欢黄金胜过于发黄的废纸;

后王道士顶着被土匪劫杀的风险,走了八百里去拜见了肃州道台,道台认为经卷的书法比不过自己的。

“多次上书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平一己之力,守着莫高窟。”

不仅如此,王道士第一次卖给斯坦因经书,是为了让斯坦因“救度苦难的印度人民”。

看到这些事迹,王道士在我心里,除了可恨,似乎又变得及其可悲。

03.

比起王道士的无知,另一位守窟人的故事却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个经历了四代师徒的牺牲,跨时一百五十多年守护象牙佛的故事,就算是电影,似乎也不敢这么拍。

第一位牺牲者,在当地武装头目的绑架威逼下被残杀;

第二位牺牲者守护了佛像一辈子,在八十多岁高龄时被进山采矿的金客威逼杀害;

第三位牺牲者为了守护佛像在土匪面前跳崖身亡。

至此,这座传说中玄奘取经路过瓜州之地所赠的象牙佛落到了第四位牺牲者郭元亨的手中。

郭元亨牢记着师傅的嘱咐:“不到太平盛世,不可让象牙佛现世”。

在漫长的守窟日子中,郭元亨被马家军军痞殴打致“满身血污”、在满身“爬满了啃食烂肉的蛆虫”情况下活了下来,后又在张大千和国民党的重金犒赏面前守口如瓶,只字未提佛像的藏匿之处。

最终,郭元亨等来了曾经对他以礼相待,并接受他救济过的红军,在1950年3月,将象牙佛交回新中国政府工作人员,现金国家博物馆留存。

饱受军阀、兵痞、土匪凌辱欺负的郭道长,第一次见到这样秋毫不犯的士兵(红军),看到这样的队伍,他觉得师傅所说的太平盛世即将到来,象牙佛也出世有望了。

04.

郭道士与王道士差距在哪里?

郭道士能在乱世之中,不为金钱所动,不惧酷刑,最终慧眼识“红军”而保存了这樽尊贵的传世佛像,王道士只能在愚昧中将成千上万的无价之宝卖于他国。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小人物,却有着不同的抉择。

反观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也只是个普通人,我是愚昧如王道士,还是慧眼如郭元亨呢?

作者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虽然人往往不能做超越自己时代的事,但总还要有“对错”的概念。

绝大多数人无法穿越历史的迷雾,但这种希望穿越的本心却从不应该消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