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行医太守张仲景,医术精湛,终成医圣

2024-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萤火张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他曾做长沙太守,为官期间为老百姓义务看病,他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写出了一部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01、拜师学艺,勤奋刻苦

大约公元150年,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在朝廷做官,家里有很多藏书,他酷爱读书。

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侯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  ,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

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

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张仲景博览医书,广泛吸收各医家的经验用于临床诊断,很快便成了一个有名气的医生,以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

02、任长沙太守,坐堂为老百姓看病

张仲景从小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张仲景承袭家门,约公元16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大约公元196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看到很多老百姓看不起病,备受折磨,他很想为老百姓解除痛苦。但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

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他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看病。

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前来看病。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张仲景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03、采集民间验方,寻访名师取经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

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

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来到襄阳同济药堂的大门前,向管家说,他从河南来,生活没有着落,请管家收留他。

张仲景就在同济药堂住下来,他聪明好学,不但熟悉各种中草药的性能,而且炮制药材,干得又快又好,王神仙就让做帮手。

王神仙切脉看病,他抄药单;遇着疑难病症再叫他摸摸,张仲景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后来张仲景在医学上出了名,还虚心地为同行医病,不失时机地向别的郎中学习。

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没有子女。他整天惆怅后继无人,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慢慢忧虑成病了。

张仲景知道后,就奔沈槐家来。张仲景察看了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

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看了药方,心里不觉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他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老先生一心只想这件事可笑,忧心多虑的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学生斗胆。”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

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后来老先生把他的本领都传给了张仲景。

04、医术精湛,治疑难杂症

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 ,不断总结经验医术越来越精湛,他能够治理各种疑难杂症。

1)破除迷信 ,治理热血入色症

有一次,他遇见一个妇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总是疑神疑鬼。病人家属听信巫婆的欺骗,以为这是“鬼怪缠身”,要请巫婆为她“驱邪”。

张仲景观察了病人的气色和病态,又询问了病人的有关情况,然后对病人家属说:

“她根本不是什么鬼怪缠身,而是‘热血入室’,是受了较大刺激造成的。她的病完全可以治好。”

在征得病人家属同意后,他研究了治疗方法,为病人扎了几针。几天后,那妇女的病慢慢好起来,疑鬼疑神的症状也消失了。

张仲景又为她治疗了一段时间就痊愈了。从此,一些穷人生了病,便不再相信巫医的鬼话,而是找张仲景治病。张仲景解救了许多穷苦人。

2)用肛门栓剂,治便秘

张仲景刻苦探索,创立了许多新的医疗方法。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

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

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

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

“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

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3)首创人工呼吸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

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被人们发现救下来时已经不能动弹了。

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

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

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4)妙手救醉婴

有一次,张仲景路过襄阳,看到很多人围看一个告示,讲的是襄阳知府三代单传,五十七岁才盼到一个儿子,

偏偏生出来就昏迷不醒,群医束手,所以有人能够医他儿子的病,必定重重有赏。

张仲景撕下告示,当差的就把他带到官邸见知府。官邸内堂襄阳城所有的名医齐聚,大家看来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免觉得怀疑。

仲景看看知府的孩子,然后就叫仆人打两桶井水,地上铺了一个草席,将井水洒下,把那小孩子放在冰冷潮湿的草席上。

张仲景用一根很细的毛去刺激小孩的鼻子。不到半个时辰,就哇一声哭出来。

孩子一哭醒过来,也活过来了。在场的医生很不好意思,一个个地溜走了。

知府大人问张仲景说:犬子到底得什么病?仲景说: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喝太多酒,这孩子酒醉未醒啊!

05、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写成《伤寒杂病论》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

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

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

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

他行医游历各地,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后来他有感于朝政腐败、社会激荡,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

他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他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

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百姓治病,发明饺子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

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经过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叫徒弟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穷人舍药治病,

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是“祛寒娇耳汤”,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从此以后 人们在冬至吃饺子,就流传下来了,吃了饺子就不怕冷了,饺子也象征着阖家团圆。

张仲景提倡终身学习,写成《伤寒杂病论》之后,一直研究医学,在219年的冬天,张仲景驾鹤西去了,享年69岁。

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 ,却对仕途没有多大兴趣,他一心想为百姓,解除病痛,为此多次拜师学艺,博采众长。

面对瘟疫,他不退缩,身先士卒为百姓诊治 ,钻研医术,最终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成为一代医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