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眼里的逃难

2022-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灿烂jx

在我看来,逃难有两种,一种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躲避战乱;一种是天灾水患的年景,庄稼不收,躲避饥馑。

无论哪一种情形下的逃难,都是旧时时常发生的事情,都是背井离乡,都有仓惶,离乱,凄然。

记得丰子恺曾在一篇散文里提到过,一家人为躲避战乱而逃难的事情。

后来丰子恺问儿子华瞻最喜欢做什么事情。四岁的华瞻率然的回答父亲丰子恺:最喜欢逃难。

原来四岁华瞻眼里的逃难是“和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姨娘,大家坐汽车,一起去看大轮船”。

在丰子恺看来,孩子眼里“逃难”的这一面,是最可喜的。

小张先生小时候,若遇家里偶尔停电,他会急急的拿出他所有能发光的玩具,紧跟在我身边,喋喋的向我展示他操弄他那些发光玩具的本事。

虽说这不是逃难,可在孩子身上,遇到突发事件时的态度,实在是大人的榜样。

前几天和母亲聊天,我问母亲是否还记得几十年前从山东老家逃难到东北的情形。

母亲说,时间过了太久,详细的事情记不得了,但是第一次坐火车,感觉很新鲜,晚上不睡觉,盯着车窗外的月亮问外公,为什么家里的月亮一直跟着我们走?

这回答和华瞻多么相似,母亲眼里的逃难,就是老家的月亮跟着她一起坐火车。

这老家的月亮,一直跟着母亲,从千里迢迢的山东来到东北,看着母亲受苦,看着母亲长大,看着母亲嫁人,看着母亲从人妻到人母,看着母亲从青丝到耄耋。

母亲到东北几十年,经历过的生活困苦很多很多,父亲除了几次重病外,还有一次重大的人生变故,每次都是母亲陪着父亲挺过来,如果没有母亲,恐怕父亲早就不在了。

母亲自己经营养鸡场30多年,期间经历过火灾、鸡瘟,这对于没有文化又缺帮手的母亲来说,每一次都算得上是灭顶之灾,但是所有的灾难,都没有把母亲压垮,母亲每一次都是从头再来,一直将养鸡场经营到她72岁,才算彻底退休。

有时候我想,母亲的记忆和生活里,之所以没有我所理解和感受到的苦难,是因为母亲总是会在苦难里看到月亮的光辉,而这,正是我最需要向母亲学习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