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日记一位抑郁症患者的自述抑郁症自我救助

关于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行动力降低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4人  天使在敲我的门

解决一个问题的前提是看清它。这几年来,我一直想搞清楚,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行动力降低。查了一些东西,但是查到的东西不尽人意。

先罗列一下我找到的相关解释。后文的内容都是我先前就有印象的,为了描述的准确性,还是用引用代替我自己的话比较好。


【从生理角度解释】

1.肾上腺疲劳

许多人承认自己经遭受巨大的慢性压力,这使他们的肾上腺超负荷工作。疲劳信号以及无力为"战或逃反应"产生并释放大量的儿茶酚胺与荷尔蒙,似乎使我们相信汉斯·塞利出的一般性适应症学说。肾上腺衰退症状包括疲劳、眩晕、低血糖(导致暴饮暴食,体重增加)及抑郁。

出处:《压力管理策略》

2.神经递质异常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常常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变。

3.缺乏维生素B

疲劳是缺乏维生素B12的典型症状,常见于动物蛋白摄入过少的人群。

4.缺乏铁离子

范德比尔特综合健康中心专家布莱尔·莫里斯表示,“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以帮助氧气传输至身体各部分。体内健康血细胞一旦不足,就会感到筋疲力尽。

莫里斯表示,在缺铁的人群中,神经递质素合成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等功能失常问题,肾虚患者也要多注意。

(注:维生素B,叶酸,铁离子的缺乏,本身就和抑郁症有关。而据我所知它们三个也都和贫血有关,所以贫血和抑郁症会不会有相关?)


【从心理角度解释】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也就是说,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水平,对行为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如学习的动机太强、急于求成,会产生焦虑和紧张,干扰记忆和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习效率降低。考试中的“怯场”现象主要是由动机过强造成的。

2.心理定式

以下是好拖延者和无所作为者最常见的一些典型的心理定式。你或许会在其中一两种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1)无望。在你抑郁时,你深陷于当前的痛苦之中,全然忘了自己过去的良好感觉,而且难以想象以后你的感觉会积极起来。因此,任何行动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绝对相信你自身做事动机的缺乏和自身的压迫感是永远存在,不可逆转的。从这个角度讲,建议你做一些事情“自助”就跟告诉一个将死之人要他欢呼一样,听起来似乎滑稽可笑,没有意义。

(2)无助。你不可能做什么让你感觉舒服一点的事情,因为你深信你的情绪是由一些你所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命运、荷尔蒙分泌周期、饮食因素、运气以及其他人对你的评价引起的。

(3)吓倒自己。有好多种方法可以使你被吓倒,使你什么也不做。你或许会把某项任务夸大到某种似乎不可企及的程度。你或许会假设你必须同时做所有事情,而没想到要化整为零,分而治之。你或许还会为其他数不清的事情所困扰,无法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为了说明这种行为是多么不理智,可以设想每次在你坐下来吃东西时,你都开始去想你一辈子不得不吃的所有食物。花上一段时间去想想成吨的大肉、素菜、冰淇淋,数千加仑的流质食物堆在你面前!现在,假定每顿饭前你都对自己说:“这顿饭只是桶中一滴。我怎样才能把饭全部吃完呢?今晚只吃那么一小点汉堡包肯定是不行的。”你感到作呕,感到发懵,你的胃口会消失,肠胃也会打结。想想你搁置的事情,在无意识中其实你也是这么做了。

(4)跳跃式结论。你觉得能否通过有效的行动达到有效的结果不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因为你有一种说“我不能”或者说“我想……但是……”的习惯。所以当我建议一位抑郁妇女烤苹果派时,她回答说:“我再也不会做饭了。”她事实上意思是说:“我觉得我不喜欢做饭,做这件事情我感觉异常困难。”她决定去检验这种假设,于是就试着烤派,她惊奇地发现自己对此很满意,一点也没有觉得困难。

(5)给自己贴标签。你越拖拖拉拉,你就越觉得自己不上档次。这就进一步减弱了你的自信。当你给自己贴上“一个拖拖拉拉的人”“一个懒人”的标签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这会让你觉得做事缺乏效率就是“真正的你”,于是你会下意识地对自己期望甚少或毫无期望。

(6)回报不足。在你抑郁时,你不愿意做任何有益的行动,不仅是因为你认为任何任务都是非常难以完成的,而且因为你觉得回报不及所付出的努力。“快感缺乏”是表述体验满足和快乐的能力消失的技术名词。通常的思维错误——“否认积极因素”的倾向——其根源可能就是出在这一问题上。你能想起来这种思维错误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有位商人向我抱怨,说他一整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能让他满意。他解释说,早上起来他想给某位员工回个电话,却发现线路正忙。他放下电话,对自己说:“真是浪费时间。”快中午时,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商业谈判。这次他对自己说:“我们公司任何一个人都能把这件事情处理好,甚至会更好。这是一件不难处理的问题,所以我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真的很重要。”他缺乏满足感,因为他总是能发现一种办法贬低他的努力。他的口头禅“那不算数”成功地破坏了他的满足感。

(7)完美主义。你用不合适的目标和标准来打击自己。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尽管有非常辉煌的成绩,你也会认为什么也不是。所以你经常会以一个词结束——没什么。

(8)害怕失败。另一个麻痹你的心理定式是对失败的恐惧。因为你认为付出巨大的努力却没有成功是一种巨大的个人失败,所以你根本就拒绝尝试。有好几个思维错误都包括在害怕失败中。

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过度概括。你的理由是:“如果我在这件事上失败了,那就意味着我在每一件事上都会失败。”这一点当然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失败。我们都是有胜有负。胜利的滋味是甜蜜的,而失败的滋味是苦涩的,而任何事情上的失败都不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而坏滋味也不会永久停留。

导致害怕失败的第二种心理定式是你在评价自己的成绩时完全依据结果而不依据个人的努力。这是不合逻辑的,反映的是“结果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讲一个我个人的例子。作为一名心理治疗专家,我只能控制我说什么,我如何与其他病人相互影响。但我无法控制某一个特殊病人在某一个既定的疗程里如何对我的努力作出反应。我说什么,我如何影响病人,这是过程;而每一个病人如何反映,这是结果。在特定的某天,会有病人报告我说他们从这些天的治疗里受益匪浅,而同时也会有人告诉我他们的治疗并不特别有效。如果我仅仅根据结果来评价我的工作,那么某个病人感觉好我就会喜出望外,而另外一个病人反应消极我就会备受打击,心有不足。这就会使我的情绪跟一个滚板似的,我的自尊也会整天不停地、难以预测地起伏不定。不过如果我承认在整个疗程中我只能控制输入,那我就可以不管具体疗程的具体结果是什么样,很自豪自己能够持续地工作下去。明白是根据过程而不是根据结果来评价自己的工作,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如果病人的报告是消极的,我就想法弄明白它。如果我的确做错了,我就会改正错误,但是我没必要跳楼。

(9)害怕成功。由于你缺乏自信,所以有时成功会比失败更危险,因为你确信这完全是靠运气。因此,你深信你不能保持成功,你会觉得自己的成功会错误地抬高别人的期望。于是当你事实上是“一个失败者”这一可怕的真相暴露出来时,失望、排拒和痛苦的情绪会更加苦涩。既然你确信自己会不可避免地跌落悬崖,那么根本就不往山上爬看来就是最安全的。

你或许也害怕成功,因为你估计别人会因此而给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你坚信你必须满足他们的期望但事实上又不能满足,所以在你眼里,成功就会把你带入一个危险的不可能的境地。因此你极力保持克制,避免做什么,也避免介入什么。

(10)害怕别人不赞成,害怕批评。你设想如果你尝试着做某件新事情时,任何错误或失策都会招来强烈的反对或批评,因为如果你是人而且又不完美的话,你所介意的人会不接受你。可能被拒绝似乎是非常危险的,为了保护自己,你就尽可能采取低调。如果你不做出任何努力的话,你就不可能把事情搞好。

(11)强迫与憎恨。动机的一个死敌就是强迫感。你觉得做事情会有一种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从内到外都会产生。当你用伦理词汇“应该”“本该”来激励自己时,这种事情就会发生。你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件事”“我不得不做这件事。”于是你就感觉到了责任、压力、紧张、憎恨、罪过。你的感觉就像是一个有士兵面对一个异常严格的指挥官一样。每一项任务都染上了这种不愉快的色彩,你几乎不能正视它。由于你的因循拖延,你会谴责自己是一个懒惰的、没有优点可言的、差劲的人。这就会更加消耗你的精力。

(12)经受挫折的能力较低。你假定你应该能够很快地、也很容易地解决你的问题,所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你就会陷入痛苦与狂怒状态。当事情发生时,你不是耐心地坚持一段时间,而是要报复这种“不公平”,于是你就会彻底放弃。我将此称为“资格综合症”,因为你的感受和行动就好像你本来就有资格获得成功,得到爱、赞成、健康、幸福等等。

你的挫折感来自于你经常用头脑中的理想与外在现实对比这种习惯。当二者不匹配时,你就谴责现实。你没想到改变期望要比让现实屈就自己容易得多。

这种挫折感经常通过应该命题表现出来。慢跑时,你可能会抱怨:“已经跑了这么久了,我的体型现在应该更好了。”是这样吗?为什么你应该?你或许有一种错觉,认为这种惩罚、命令的表述会驱动你付出更大的努力。不过这种办法很少会奏效。挫折只会增加你的无用感,促使你放弃,什么也不做。

(13)罪感与自责。如果你一味地认为自己不好,或者认为别人瞧不起你,你自然就会缺乏动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我最近就遇到了一位孤寡老妇人,尽管事实上她购物、做饭、参加朋友聚会感觉很好,她却整日躺在床上。为什么?这位可爱的老妇人一直觉得自己应该为她女儿五年前的离婚负责。她说:“我去看他们时,我应该坐下来和我的女婿聊一聊天。我应该问一问他事情怎么成了这样。或许我能够帮助他们。我希望这么做,但是我却没有找到机会。现在我觉得是我害了他们。”在我们评价了她思维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后,她马上感觉好多了,并且又重新活跃起来了。因为她是人而不是神,她不会想到要去预测未来,也不会想到准确地知道该如何干预。

现在你或许会想:“那又怎么样?我知道行动上的虚无主义是缺乏逻辑的,并且是自挫性的。我在自己身上也的确看到了你所描述的几种心理模式。可是我觉得自己就跟想趟过一个蜜糖池子一样根本没法往前走。你或许会说这些压迫感都是由我的态度引起的,然而这种感觉就跟成堆的砖块一样。所以,我能怎么样呢?”

你知道为什么事实上任何一件有意义的活动都可以为你的情绪好转提供一个像样的机会吗?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你就会满脑子都是消极的破坏性的想法。如果你做点什么,你就会暂时从自贬性的内在对话中脱离出来。更重要的是,掌握自我这样一种感觉体验会证明你许多的扭曲想法都是错误的,也可以在第一地点阻止你继续下滑。

出处:《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3.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中经历了不可控事件时,毫无疑问他会在那一环境中变得被动以及无精打采。

很多实验结果都表明,在实验室中体验过不可控事件的人们在思想、感觉和行动上都出现了失调状况。

出处:马丁·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


就酱,以下说一下我自己的领悟。

1.疲劳,是因为过度使用。

这是我一直以来用来给自己交差的解释,但是我对这个解释总是不满意。是对动机的过度使用导致缺乏动机?可是,某一个动机的过强或受挫,会导致对所有事情缺乏动机吗?我原本每天洗一次头,抑郁之后七天洗一次脸,这是因为我高中的时候太想考个好大学。。?我认为有些牵强。是对脑力的过度使用导致缺乏脑力?我是个想得多的人我承认,可是那么多学霸每天头脑风暴,也没见人家脑子累啊。。

2.过度疲劳是瘫痪的表现,是因为软件太大,运存太小。

对这个解释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脑子想搞明白的事情超越了自己的思维力,问题变成死结把自己卡死,或者要应付的事情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然后,卡死了。。

3. 疲劳是瘫痪的表现,瘫痪是彻底失序的表现,失序,是因为无人管理,管理人缺乏掌控力,是因为:

事物不能按照个人意愿发展——掌控感的缺失——恐惧诱发更强的控制欲——加压后事物依然按照固有规律运行——更大的掌控感的缺失——失控到崩溃状态——抑郁

我的领悟:无力感=缺乏掌控感。

这也就是为毛行为疗法对与行动力瘫痪这个症状会那么奏效。它能让人获得掌控感。

并不知道酱紫解释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但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也就是说,无力感,缺乏掌控感,是因为曾经太想控制。

对于同样的负性事件,不同人的接纳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是,"这样的事情发生真让人无奈,没办法,那就这样吧",有的人是,"它发生了,我很生气。在它消失之前,我会一直生气下去。"

就像我家黄天霸能接受被套上项圈,而我家小白,誓死不从,就是不接受走路方向不受自己控制,或者说自己的脖子不受自己控制,一套上项圈就气的不走。

总是气的不走,久而久之会不会就忘了(或者一开始就没有察觉到)自己是因为生气才不走,而是以为自己本来就不会走?

这是从根源上讲。

如果从结果上讲的话,除非掌控感缺失的人能消气,否则,还是像我家小白,不把项圈解开死活不动弹。

就像躺在床上不动弹的抑郁症患者。

意识上消气了,神经、激素层面上还是已经有了一些不易察觉的改变,类似于长期不下床的患者会有肌肉萎缩。

所以要介入行为疗法,建立新的神经通路,来获得习得性乐观?

就先写到这里了,并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是否正确,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