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随笔】再教《中国石拱桥》——一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最早教《中国石拱桥》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那时刚毕业,20岁左右的年纪,基本是按照教参教的。后来的语文版是删掉了的,十几年不见后,部编版语文教材又把它唤回来,再教这篇文章,多了一点凝视,也多了一些思考。
《中国石拱桥》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文章,是学生升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认为“说明文”好教,因为他没有曲折迂回的故事情节,没有荡气回肠的外露情感,没有典雅华丽的语言表达,“好教”之处在于“好考”,只要循着中考命题的五大题型(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来教 ,学生掌握了答题“套路”,“考好”不成问题。
只是,我不想这样教。
一、贴着学情导入,让课堂流淌起来
这次准备的是一节公开课,学生是外校的学生,听课是外校的教师。我想,一堂说明文阅读课,传递的不仅是文本解读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教学意识和形态。
记得肖培东老师给教师的备课九问中,第一条便是“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即文体特征。明确了文体,带着文体意识走进课堂,语文课才更真诚,学生学起来才更明澈。
导入部分:
师:从文体区分,这是一篇说明文,和我们之前学习的那么多记叙文比较起来,你更喜欢学习哪种?
生:记叙文,记叙文更有意思,感情丰富。
生:我更喜欢说明文,读起来挺简单的。
生:喜欢记叙文,更容易读懂。
师:看来同学们对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存在那么一点点懵懂。今天我们借助这篇文章的学习,进一步揭开说明文的神秘面纱,识得说明文的真面容。
不知什么时候,便爱上了这样的导读,应该是肖特的教学案例读多了,寥寥几句话开场,便是扣疑启思,切入正题。一方面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谈谈真实的想法;一方面沿着学情生发,渗透文体意识,明确探究方向。就这样,在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眸子中,我们的课开始了。于一堂课而言,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期待更可贵;于一个老师而言,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渴盼更幸福。
二、沿着思维生发,让课堂跃动起来
一轮一轮的课程改革,一次一次的课堂变革,折腾的时间久了,我们常常陷入迷茫。幸好,我时常遇见好课,也时常遇见名师,不至于彻底迷失在漆黑的夜里。
上周周末,再一次聆听了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课,这次肖老师准备的是九年级作文思路训练,不,恰当的说是一节没有“准备”的课,从南方到北方,一路高铁,肖老师的课堂方案也有了雏形。
“你们的《敬畏——》都写了什么?”
“敬畏生命,我们容易写高大的人物,容易忽略哪些人?”
“你身边的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有哪些?”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写小人物?”
只是几个问题,便串起了整个课堂,学生渐渐明白,作文要以小见大,要小处着墨,方能大处精神。只是几个问题,“敬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滋长,当纯真的心灵被情怀浸染,仿佛听到了思维拔节的声音。
《中国石拱桥》的设计中,我也设置了几个问题:
“1~3段你读到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美?”
“这种美在说明文中怎样表述更准确?”
“4~8段与1~3段之间什么关系?”
“9、10段可去删去吗?”
“既然不能删去,老师换一换可以吗?”
“仔细观察37.4米,能读懂什么?观察0.4米,你又读懂了什么?”
“中国石拱桥众多,为什么独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
随着问题的逐步推进,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逐层加深。记叙文的“美极了”,即是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记叙文中的“总领下文”,在说明文里就是“总分关系”。明确了由总到分、由表及里、由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再让学生思考段落可不可以调换顺序;观察37.4米,体会列数字的直观性和精准性。
每谈及课改,我们总想到“实效”“高效”。为了理想的课堂,我们在互助合作上想办法,也在数字框起来的某种模式中下功夫,甚至荒谬的认为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就是思维动起来。于是,不知什么时候起,语文课闹起来,躁起来,唯有文本安静得躺在那里。
事实上,课堂上最触动学生的只有文本,也应该只有文本。带领着学生文本里趟几个回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海的浩瀚,天的高远。
三、立足说明审美,让课堂精致起来
于漪老师在熊芳芳的《语文审美教育十二讲》的序言里写到:语文……。语文课应该是美的,而这“美”不特指记叙文,包括说明文、议论文等所有的文体。怎样既渗透文体知识,又让课堂美起来,我想到了秋日的叶,虽然凋零,也是一番别样的美。
第一笔从中国石拱桥的美说起吧!学生很快发现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是的,从形式到价值,还兼具人文之美,那这美极了在说明文中怎样表述更准确呢?学生不懂啊,正因为学生不懂 恰好安插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概念。就这样,说明文特有的表述之美便呈现出来。
第二笔从说明顺序入,学生找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删一删行不行?换一换可不可以顺序?几个思考过后,学生们彻悟逻辑之精彩 ,顺序之曼妙。
第三笔就是说明方法了,那就观察“37.4米”这个数字吧!你能目测教室的长吗?37.4估计是几个教室的长?列数字的好处在于具体直观;在思考思考0.4吧,如若不是茅以昇先生是桥梁专家,我们敢下这样的结论吗?精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特有的魅力之一了。
第四笔读一读茅以昇先生的语言,三个“雄”字暗含了对中国桥梁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无比自豪。说明文不是没有情感的,只不过要潜入字里行间才可体会。
最后便是从网上截取几张赵州桥、卢沟桥的美照,一张张石桥闪过 ,学生的眼里闪烁着光。相信此刻,中国石拱桥这一世间的神奇,已经走进他们眼中,淌进他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