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皮尔伯格与塔可夫斯姬咖啡馆简书电影院电影漫谈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21人  姬皮尔伯格

为了准确把握这部电影,先后两次跑去影院,一次入局,一次旁观。入局是为了深入电影内部,了解芳华精神的真正内核,旁观是为了寻找问题解答疑惑。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稍具“道德”的影评来。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芳华》不愧是一部关于时代的电影,准确把握了时代的特点,每件小事都可以映射出时代的影子,就连音乐也是大基调。也只有冯小刚才能拍出这样恢弘又细腻精致的电影,如果换作是张艺谋来拍,那我们看到的《芳华》一定内敛收紧的多。我们说《芳华》是一部时代电影,那么它的时代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一起来聊聊。

      芳华时代:刘峰与林丁丁的爱情

林丁丁对刘峰有感情吗?回答NO的朋友建议再看一次,如果还看不出来,那我只能说你成功的浪费掉了几张电影票。林丁丁对刘峰不但有感情,而且还是很深很深的感情,可能一辈子也忘不掉。那结局怎么就成了那个样子呢?前面说了,这是一部时代电影,它的时代特性在这件事上表现得相当深刻骨感。

那是一个什么时代?雷锋时代;刘峰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活雷锋。这就意味着刘峰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和公众属性将被无限放大,而作为人的个体属性将被无限压制收缩甚至清除,在琐琐碎碎、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事上都要讲原则讲奉献,要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屹立人间。他立过功受过奖当过标兵,是全文工团响当当的人物,是全国人民敬佩的时代楷模平凡的英雄。而林丁丁,只是一个女人而已,她看中了刘峰身上的光环和荣誉,她在感情上表现得很自我,具有很强的独占性,但她搞不明白刘峰为什么会以“不食人间烟火”的身份和形象存在,他真的没有私人情感这根线吗?这是林丁丁脑海中一直存在的疑惑。林丁丁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从眼神里传达出一种捆绑着的混乱和不解。所以,这份感情一直存在于一对矛盾之中,作为活雷锋的刘峰被时代操控的自己将他的公众属性无限放大,而林丁丁是个现实的女人,刘峰对她来说就是一个混乱的谜团。这个矛盾也是一种平衡,两人各自保留自己的秘密,将感情深压在火山底部。一旦将这个矛盾打破,平衡也随即消失。

林丁丁对刘峰的感情不亚于刘峰对林丁丁的感情,两个镜头说明:一个是林丁丁对刘峰的挑逗,另一个是林丁丁在沙发上的坐姿。那段挑逗的对话绝对不是两个熟人战友可以随便说的,很明显,林丁丁在那点二人世界里表达对刘峰的情感,就像对久恋的情人撒娇;而沙发上的坐姿,又一次印证了她对刘峰的感情,那个坐姿,是情侣爱人之间才会出现的放松和自然又带点拘谨,林丁丁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当刘峰在被邓丽君的歌儿刺激得荷尔蒙爆棚时他大胆表白了,但原有的平衡也被打破了。林丁丁哭着说,“谁让他是活雷锋呢,活雷锋就是不行。”作为林丁丁来说,她无法接受活雷锋式的爱人,这与她的独占性自我性的心理要求差距太大,她无法接受一个可以为别人分散注意力的男人,她对感情的要求是这个男人必须将百分之百得注意力与精神放在自己身上,她必须成为那个男人的中心,很明显,刘峰并不满足这一必要条件。那么林丁丁拒绝就是,有必要反咬一口吗?她除了保全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出于报复心理。为什么?因为刘峰辜负了她的情感。想一下,你暗恋多年的一个对谁都一样的大公无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而你以为他并不喜欢你的男人忽然对你说他喜欢你,你是什么感觉?当然是崩溃,一种被辜负的情感马上会产生,这就解释了萧穗子看到的林丁丁眼里的混乱、迷茫、辜负与幻灭。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说到底,刘峰和林丁丁都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就是那个时代给这段深情的感情设定了结局,不论双方多么努力的走近对方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电影交代的那样,否则就失去了时代烙印。而这个时代事件被冯小刚巧妙的隐藏在影片中,很多观众都绕过了这个精巧的局,自然就失去了品咋的机遇,好不遗憾。

  脆弱的芳华:与何小萍相关的及两个隐喻

写《芳华》的影评绕不开何小萍这个角色,而她又是个不受待见的人。与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何小萍的父亲在农场改造,母亲改嫁,自己姓了别人的姓,带着满腹的委屈进入一个新环境,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别人的尊重,她越是努力就越不受待见,人人欺负她孤立她拿她开玩笑。与其说是她被别人孤立了,倒不如说她自己孤立了自己,为什么?因为她没有学会集体生存法则。那是一个集体的时代,不会接受一个单干的个人主义存在,这就意味着小萍在进入文工团之前就将自己与大家对立了起来,很明显这种对立来自小萍的主观,而不是众人存在的客观。她的自尊心强烈要求自己在新环境里表现得上进,而事实是她不断的出丑。她偷拿林丁丁的军装,把澡巾挂在内衣上遭到大家的众怒,很多人都认为这两件事不值一提,完全没必要那样大吵大闹,但在那个年代,哪怕再细小的事都会被扯上作风问题,都会被上纲上线,都会被批评教育一番,这在那个年代看似十分正经认真的事在今天看来极其荒唐,大有小题大做的味道。林丁丁咄咄逼人的质问是要向何小萍及众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告诉众人她是有原则的有底线的立场是和大家一样的,而她转变话锋是向众人留一个为人善良的好形象。这正好反应那个时代及人的脆弱性,都要小心翼翼的去生活。刘峰的离开,放大了这种脆弱性,这一点在何小萍的内心深处体验的更为深刻,所以她开始与自己外界的一切划清界限并尝试对抗。那次边疆慰问演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小萍拒绝演出,实际是在为刘峰和他们的善良对抗,刘峰离开后的小萍对环境的认识是,除刘峰之外,众人都或多或少带有恶的污渍,她的对抗就是远离这些污渍并保持善良。但她终究是一个弱者无力的对抗,被政委三言两语就骗上了台,又不知不觉的处理到前线。那个时代,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行政权决定权,而被踢皮球的小命运小人物则体现无尽的悲剧,这又是那个时代许许多多个何小萍的脆弱性所在。

我们的小萍最终成为了一名精神病人,她日思夜想成为英雄,却在离英雄最近的时候失去了享受荣誉的能力。在战场上,她看到了太多残忍的场面,心理禁不住打击,那些坐在悠扬歌声里的战士们表情呆滞木讷,完全忽略文工团的存在,这就是说,那一代的芳华都很脆弱,哪怕再激情再浪漫,也禁不住战争的摧残和现实的拷问。关于芳华的脆弱性,有两个暗喻要说明。

一个是白蝴蝶,暗示了那群战士的命运。白色在中国意味着生命的离去,刘峰和他的战友们走在芦苇荡里遭遇伏击。那只白蝴蝶自顾地飞舞,却暗示了一群人芳华的命运。这也告诉大家,不论多么浪漫的革命主义精神,在战争面前都是脆弱的,毕竟战争针对的核心主体是人,而不是什么主义什么精神,直接受害者也是人。另一个暗示是片尾曲《绒花》,绒花也代表一种脆弱的东西,易碎易燃,随风飘起又随风落地,命运从来不由自己安排。这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掌握命运主动权的不在生命个人,而在时代,时代怎么安排,命运就是什么样,芳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但既然存在脆弱性,那就有治疗脆弱性的方法。这就是主人公何小萍的回归,夜里那段独舞,就是弥补脆弱性的最好办法。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何小萍的芳华所在。我们常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同样,治疗脆弱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回到芳华中去,就像对于冯小刚和严歌苓来说,纪念芳华弥补时代脆弱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拍一部电影写一部著作。夜里那段独舞的安排就是这个作用,只有回到芳华中去,才能唤起深藏心底甚至遗忘的芳华岁月。我们很庆幸,何小萍回来了。

  后芳华时代:新时期的芳华归宿兼论其他

战争结束后,文工团解散了,一代人的芳华也随即走向他路。郝淑雯和陈灿在一起了,萧穗子的第一封情书还没递出就被扼杀,少了一只胳膊的刘峰也尽显沧桑,曾经慷慨激昂大显威风的革命墙变成了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几年后中国正在搞改革开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法制体系尚待完善,社会问题百出,于是陈灿丢下妻儿到处拿地,战斗英雄残疾军人被讹了一千元,远嫁澳洲的女神林丁丁变成了肥婆,每个人的芳华都在老去,虽然曾经那么的年轻。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前面说了,那个时代的芳华具有脆弱性,抵挡不住时代的变化,在新时期里,谁也掩饰不住岁月在她们面颊上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这些已然老去的芳华依然脆弱,因为《芳华》上映前被广电撤档了,原因是越南来人了。这就是说,哪怕过了近四十年,现在的政治生态仍然对那段历史缺少一个正确的态度,三十年无人碰这个题材也是这个原因,换言之,那个时代、那些芳华的脆弱性一直衍生到今天,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时候才可以给那个年代的那群人给一个政治意义上的交代,包括大部分影评都缺少这个反思,毕竟一味的咀嚼芳华如何芳如何华而忽略芳华本身存在的时代痛点是极其不道德的,这就好比你见义勇为众人只夸赞你如何英勇高尚而忽视浑身的伤口和鲜血,这是比原时代创伤更大的创伤。

芳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