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建立》整理
今天看了《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章中的第3节《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建立》。
这一节讲了两方面的内容。即是“语文教育界突破袭用框加的努力”和“层叠蕴涵分析框架概述”。
“语文教育界突破袭用框加的努力”首先讲了作为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把手的分析框架,其是否能“组织和控制现象”,大致可用三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清晰的概念内涵;二是框架的“中义性”,也就是能适用于分析古今中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是框架的解释力。
接着讲了一直以来力求消解袭用框架两极状态的探索事例。纪大海通过“中介要素的作用”,“工具性要素”与“人文性要素”“合二为一”,“使要素之内涵发生联动和整合”,避免“人格发展和知识技能脱节”。
李宇明提出“语文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语文文字、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语言文字及其运用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三个方面。
韩军则用“效能”这样的概念来分析:“母语的语文教育,必然地存在两个效能: A效能,丰富并扩展人的精神经验,培育人的心灵,通过语言奠定并形成人的自我个性生命,这同时也就是母语文化熏陶。B效能,训练并提高人的语言交际能力(听说读写)。
王老师分析这些主张有几个共同点:一是都动用“三”,对比之前的“思想性”或“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有了很大的突破。二是对“三”的统一,都是在动态中把握的。三是他们的志趣都不在检验框架的合宜性或提出替代框架,相反,袭用框架被未经查验地预设为“合用”。上一节所讲的“听说读写如何实施和价值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也都被忽略了。
第二小点是“对袭用框架提出质疑”的事例。朱绍禹先生提出的“什么样的目标也就反映了什么性质”思考线路,实际动摇了对“思想性”与“工具性”框架的迷恋。甘期勋则提出将“思想性”与“工具性”框架“暂时搁置”,就是用闲置的办法弃之。而倪文锦先生则几乎是对袭用框架进行否决。
第三小点是摸索适宜的新框架的事例。韩雪屏生先刻意避开袭用框架而采用“列举”的方式,隐含着建设新框架的动议。雷实则提出“教育目标的新三级层次”。而王荣生先生则将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析框架作为研究的主题,发生了一系列有份量的论文,并且建立了“层叠蕴涵”分析框架。
第二大方面“层叠蕴涵分析框架概述”主要讲了这个框架的大体内涵。主要分为两大层级,分别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潜层面”,包括教育政策、文化意识、课程取向、知识状况。和“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显层面”,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知识)。从名称“层叠蕴涵”这几个字可以看出,王老师着重提出这些级别和层面是相互交叠,相互蕴含、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割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提出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