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佛学菩提树下

转载:谈佛性与如来藏

2018-01-21  本文已影响16人  一呼一吸一清净

谈佛性与如来藏

谈锡永上师


      《大般涅盘经》有二,一为小乘所传,一为大乘所传。今所选为后者。主旨为发挥如来藏思想──在本经中,则用‘佛性’一词,它即是‘如来藏’的同义词。关于如来藏思想,研究的人很多,但都站在稽钩文献的角度来研究,因此众说纷纭,互相矛盾,或肯定(视为了义),或否定(视为不了义,甚至视为违反佛法),可谓莫衷一是。

      西藏密宗宁玛派的‘大中观’,以如来藏思想为‘大圆满见’,他们是站在实修的立场来理解如来藏,而且他们的实修,承继印度瑜伽行中观派的密行者,所以我们对此不能不加以重视。

      依宁玛派教法,‘了义大中观’、‘大圆满见’、‘如来藏’可以视为同义词。他们的‘根道果’是──以‘了义大中观’为根(见地)、修‘大圆满’法为道,得成佛果(如来)。由此可见如来藏思想在印度佛学系统中的重要。

      若不全面了解如来藏的整体思想,只据佛经,支离破碎等征引,且或据一二梵文以作论定,便可能对如来藏有种种误解。现代学者的研究,便时有这方面的缺失。

      其实‘如来藏’只指一种心识状态,它并不是本体。若视之为本体,就会引起许多诤论,近代学者指之为‘空后转出来的不空’,或斥‘一心二门’违唯识义,都是将如来藏视为本体之故。

      按宁玛派的传授,圣者的心识状态称为‘如来藏’,而凡夫的心识状态则称为‘阿赖耶识’(藏识)。它们的分别是──

      如来藏是不受贪嗔痴污染的心识状态。

      阿赖耶是受贪嗔痴污染的心识状态。

      是故由凡夫转为圣者,即须藉修持之力,令心识由能受污染,变为不受污染。

      这个概念对实际修持非常之重要。如果说,阿赖耶识经过清洗,就可以成为如来藏,那只是权宜方便的说法。因为它等如否定了‘顿悟’。既言为‘顿’,显然就不是逐步清洗心识的工夫。了义的说法是:因修‘定慧’,刹那心识起不受污染的功能,这时的心识状态,便可称为如来藏。

      问题是,这种不受污染的功能,可以维持多久呢?

      依宁玛派的说法,六地菩萨证得般若,通达空性,因此基本上便时常具有如来藏的心识功能。月称论师的《入中论》,说菩萨十地,其中唯说第六地特别详细,即是因为六地特别重要,它几乎可以视为圣凡的分野。

      佛的心识状态又怎么样呢?它当然不受贪嗔痴污染,否则便跟‘佛陀’的定义有抵触。那么,佛的心识状态,跟六地以上菩萨心识状态,是否完全相同呢?不是。六地以上菩萨要靠修‘定慧’来令心识不受污染,因此仍有作意,佛则不然,它不受污染是自然而然的(名相上称为‘法尔’),因此二者便有分别。在佛经中,把佛的心识状态称为‘不空如来藏’,把菩萨的心识状态称为‘空如来藏’。这里所谓的‘空’与‘不空’,并非说其自性(本质)为空、不空,只是说,菩萨须用‘空’来令心识成如来藏,而佛则不须如此。在《胜曼经》中,说‘如来藏’即是‘如来藏空智’,其实已说明了这点,不知为甚么,这说法似乎很受近代学者忽略。

      本经导读者能揭出‘心净’的‘净’,即是‘空’义,这一点颇能补救一般研究如来藏学者的缺失。

    如来藏跟‘佛性’为同义词。可能因为‘佛性’之‘性’,令人联想到‘自性’之‘性’,

因此便将‘佛性’理解为佛的本质,由是便亦将如来藏视为如来的本体,因此就忽略了‘如来藏空智’即是‘如来藏’这个涵义。而‘如来藏空智’这个名相,即等如说──由空智而令心识成不受污染的状态(起不受心识污染的功能)。

      在本经中,不用‘如来藏’这个名相,但称之为‘佛性’。佛性者,即是说成佛之因,或佛的特质,唯心识不受污染始能成佛,此即‘因’义;心识不受污染,为‘特质’义。读本经时,必须如此理解。

      本经前分与后分,对众生本具佛性这一说法,有不同的诠释,导读者亦已详尽说明,然而却不妨稍作补充──前分说众生本具佛性,等于说众生都有成佛之因(成佛的潜质),因为众生都可通过修习,于修‘定慧’时令心识起不受污染的功能。后分说‘佛性都无住处’,这似乎是否定众生本具佛性。其实,这说法是为了破法执而言。因为执着于‘如来藏’(有作意令心识不受污染),这意念本身便亦是污染,因此便须连这执着亦予以遮遣。

      若以宁玛派的观点来说,唯‘不空如来藏’(法尔不受污染的心识状态)始为究竟,而‘空如来藏’(藉修持力而不受污染的心识状态)则仍非究竟,但众生皆可藉修持而令心识刹那不受污染。是故两种如来藏皆为真实,以离垢即真实故。

      这个观点,即能统一本经前分与后分,知其为立义的差别,而非矛盾。

      《楞伽》全经说如来藏,本经亦说如来藏,但用意不同。《楞伽》所重,为分析阿赖耶、如来藏两种心识,到底是怎样的状态,本经所重,为说佛性(如来藏)之‘常’。将两经合参,对如来藏即有一全面的理解。

      对佛家经论,倘若只就文字名相去探讨,往往难窥全豹,因为佛陀说法,论师释经,目的都在为修行人作指导,非架空而谈玄义,是故宁玛派以实修的立场,说如来藏义,他们的说法便有参考价值。为使读者对本经理解,特说述如上。

西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四月修订

谈锡永


来自:如来藏(大中观)资讯

转载:王亭之谈如来藏

转载:谈佛性与如来藏

转载:认识如来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