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浙江卷——文如其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2023-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茈情岢待

        我觉得,这世间没有哪一位人物的登场,能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那般,如此洒脱,如此让人印象深刻。

        正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似乎,我们能从王熙凤的言语内容,声调高低,以及其语气急缓之中,判断出此人是何般品性。

        我模糊记得,曾经看过一本叫做《决断两秒间》的书,其中,大量充斥了描述人们“直觉判断”的例子。简单来说,就是有些人仅需一个眼神,一声话语,一点触摸,便能立即判断某事物或是某人物的品性。就像是一幅画,即便已然经过鉴定机构鉴定为真迹,可在那些仅靠转瞬即逝的直觉判断的人眼里,却很有可能断定其为赝品,而最后的最后,事实却是直觉判断,更为准确。

        这不禁让我想到其中一个桥段,说的是,如果你想要透彻的了解一个人,不是去采访他,去看他怎么做,去听他怎么说,而是进入他的住处,一窥他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人们经常说,“文如其人。”我觉得,此说法极为中肯,因为,一个人总得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而那些他输入的思想内容,认知方法等等,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渐渐被其内化,进而挥洒于纸面,终究,塑造一个人的品性。

        不过,我自己倒是有一套通过某人的文笔,来判断此人品性的更为靠谱的方法论,那就是看他是否怎么做的,就怎么说?反之,亦如是。

        说话写字,谁都会,可若是一个人说的写的都是东,而实际做的却都是西,则常常让人深感此人品性之虚伪。最常见的莫过于,说自己瓜甜的人,很可能从不吃自己的瓜,基金经理,也从不会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亦或是,某个公司的职员,似乎也不会购买本公司的股票。

        因此,我觉得所谓的“文如其人”,总得需要一个前提,即“长期”。我不可能仅仅凭借一篇文章,一本书,就对一个人的品性盖棺定论,我需要时间,而且很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而此时间,在我看来,怎么也得至少七年。如果七年前,一个人的感知是东,七年后,他的感知还是东,那么我基本可以断定此人的品性,就是如其文章所展现出的那般模样。

        此外,我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佐证。如果一个人所说所写,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那么,我基本也可以断定他传递的认知,是肤浅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或者,那仅可能是他从某本书中看到的观点,然后,感觉有一定的道理,进而表述出来的而已。

        仔细想来,没有什么能比亲身经历,而后总结出的经验再深刻的了。就像是,真正重要的认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只能是肤浅的,也只有自己亲力亲为一番,才能有刻骨铭心的感触,也才能传递出真情实感。

        简单来说,“文如其人”一点也不假,不过,作为我们来说,想要做到“文如其人”,就应该做到“怎么做的,就怎么说,怎么写”。当然,反过来,加上长期的前提,怎么说,怎么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个人按照他说的,他写的内容去施行。

        我自觉极为幸运,因为,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生活的奔头。过去的两三年,我几乎每天都走在长期践行的路上,每天定投写作,阅读,健身等等。而我几乎每篇书写的文章,也好像总是离不开我长期践行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情的的确确重塑了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