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由人 的 阅读笔记

Mar读书笔记- 《无用之美》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61人  _enya

对这本书有很多爱。

首先,封面这种简洁朴素之美一下就让我的眼神挪不开了。夺目而不刺眼红色作为背景,像是边框,框住了一幅黑白画:两个小儿沉醉地骑在一只大鹅上。画的下面是标题,白色字体。

其次,作为美术绘画的小白,这本书是入门的很好读物。它对于中国绘画和西洋画的发展有比较系统的介绍,没有高端晦涩的专有名词,通俗易懂。特别是谈到西洋画时,作者会说,“在清朝嘉庆年间,法国乡下一个农夫家里出了一个大画家,他姓米勒......”,与中国的时间轴联系起来,一下就把距离拉近了。带读者了解绘画发展的同时,感受名画之美。正文前也印刷了精美的西洋画,供读者欣赏。(个人阅读习惯,如果放在篇章之间就更好了,谈及某幅画不必再往前翻。)

第三,书里一些篇章(写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于给美术入门的读者或中学生的刊物,作者通过讲解名画,谈及基础的绘画知识和画法,如“凡是一幅画,必定要有一个主题”,“主题只有 一个,不能有两个”,“主题要放在画中最好的地方”,远近明暗,以及素描对于美术基本功的重要性。适合入门读者。起码在欣赏一幅画时,你知道该看什么。

第四,这本书带你发现寻常生活之美。“只要肯仔细地去看,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描成美丽的画”。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毫不吝啬的赞美之词,逛书店时也很兴奋地给朋友推荐过。


下面介绍一下内容。这本书总共分为六章:

1绘画美术是人生必修课
2中国美术的优雅
3写实主义的兴起
4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5子恺漫画
6生活中的美


第一章标题为“绘画美术是人生必修课”,这是作者对书名的回应。《无用之美》,食物能填饱肚子,衣服让我们感到冷暖,相比起来,绘画实在是太“无用”了。然而,它却非常重要,它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眼睛的需求。

画图原不过是“看看”的。但因为眼睛是精神的嘴巴,美术是精神的粮食,图画是美术的本位,故“看看”这件事在人生中有了这般重大的意义。

作者将味觉与视觉进行了对比,“嘴巴的味觉,称为“下等感觉”。眼睛的视觉,称为“高等感觉”。”因为嘴巴对于滋味好坏的评价不必教,吃吃就能辨别了;而眼睛的美术的鉴赏力,则需要练习才能进步。生活中,我们吃东西,不仅会用到嘴巴,还有眼睛,菜烧得好,装盘得好看,就更有滋味了。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得出结论,这些“无用”的东西,其实是人生的必修课。


第二章根据朝代,着重介绍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四个阶段。并讲解了中国画的特点。

(1)六朝以前的绘画-人物中心时代

中国绘画萌芽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那时候的象形字可说是绘画的萌芽。也有书画同源这一说。后来书画分离,最早的绘画还只是一种图案。根据夏商周出土的文物,古代图案主要有几何纹和动物纹。

到了汉代,由于汉代皇帝屡派使团出使西域,有了文化上的交流,植物纹(最多的是葡萄纹)出现了。这个时期,人物画(各种鬼神像)在皇宫和民间都非常发达。同时,汉代还设立了画官。

三国魏晋六朝这期间,天下纷争,没有宁日,但艺术创作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发展尤盛,绘画也是如此。画家辈出,最值得一提的要数顾恺之。这位东晋画家,画技画论都可称天才,当时的宰相谢安都对他的赞誉有加。他的作品与文字都流传至今,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存于大英博物馆),《洛神赋图》。

此外,这个时期,佛教画从印度传来,这也是人物像。风景画的仅仅作为背景出现,也极少。

(2)唐代的绘画-山水画的独立

唐朝之前的山水画是比较死板的,没有远近之分,也有比例失调的情况。初唐较之前比,稍有进步,出现了铁线描和游丝描。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厉害的人物:吴道子。他最开始也学习细描,后来他对线条进行了改良,根据对象特点和主观感受,笔法有粗细之分。人称“吴带当风”。吴道子引发了山水画独立的开端,接着,李思训和王维出场了。这二位是山水画独立的革命主将。李被后人称为北宗之祖,他的笔法细致有力,其着色山水画金碧辉煌,自成一家。而王维,用苏东坡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介绍足矣,有才气,当过官,后隐居辋川别业,其画其诗都如其人:渲淡自然,被后人称为南宗之祖。

(3)宋代中国绘画的繁荣

宋代治世三百多年,并不太平,但艺术成就高度发达,许多耳熟能详的大画家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前段时间出现了宋朝热,三联周刊出了“我们为什么爱宋朝”的封面。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文人的志趣都是令人向往的。宋朝的不少皇帝都擅长丹青,还设立了画院,以画取士,全国上下可不都文艺范。画院考试的形式也好玩儿:给出诗句,画家根据巧思,描绘诗意。

宋代有三大家:李成、范宽和董源。在这里也要提一下米氏父子,米友仁在杭州做官,得以目击江南烟雨景色,在董源水墨渲染的基础上,出现独特的米点山水,极具特色。

(4)元明清-中国画的集大成

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对前人的继承,发展方向也更丰富。绘画中向人物、花卉、翎毛各方面拓展,不局限于山水。元代有四大家,分别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明代有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他们分属南宗北宗,也影响着后来的人。

总体来说,中国绘画的特点是,诗与画内面结合,主要表现文人所幻想和追求的梦境。这与西洋画的侧重写实颇不同。


第三四章是对西洋画的介绍。

首先,对西洋画的派别做了介绍,自然主义画家细分为写实派和印象派,这二者思想共通,都是走到大自然中,打破传统绘画主题,只是表现的技法不同。写实派有两个代表人物,米勒和库尔贝。米勒的作品对象主要是田园生活、农业的神圣和农民的辛劳,充满宗教的虔诚情感,如《拾穗者》、《晚钟》。他将个人感情融入自然,但并不能表达对社会和时代的积极观察。库尔贝则是客观的写实派,作品融入了对时代的观察,充满表现力,如《碎石工》、《筛麦的妇女》等。

作者认为真正冲破现实表层,直击现实要害的是印象派以后的运动。叙述中包含不少关于画家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也从中看到,绘画作品的伟大,除了基本功扎实,画家本人的品质和精神也十分重要。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将印象派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光派,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始祖马奈。当时的画家提倡“走出人工光线的画室,到明快的日光中描画”。(现在这么普遍的户外写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新鲜事物呢!)马奈追求受光影响的物体,他对于光有了一种冷静的科学者态度。但他描绘的内容大都是资产阶级生活的速写,如歌剧院、咖啡厅等,对客观的理解和时代的感受没有太大价值,是印象派的过渡者。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奥林匹亚》。

第二阶段是刹那印象主义,代表人物有莫奈、雷诺阿等人。和前一阶段不同之处在于,莫奈专注描写光。他描写大量的风景,不是因为对风景有多大的趣味,而是便于研究光的变化。他曾就同一主题的景物画了十几幅作品,如有名的干草堆和睡莲。莫奈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光,把太阳光与空气的色用三棱镜分解得到原色,用强烈的原色做出绘画效果。可以说,这一阶段追求的是刹那的印象,不在于所画对象的细节描写。他们忠于客观与科学。读过关于莫奈的书,有空细写一下。他是画家当中比较顺遂和幸运的,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作品出名和能享受作品带来的生活富足(本身家庭条件也好),而且也很长寿。

第三个阶段是后印象主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梵高和高更等人了。这个时候的作品,不像以前的绘画:像照相一样“复制”实物,而是看上去有点奇形怪状----因为融入了画者的个性和对物象的理解,更有表现力。也称这些画家为“表现派”。这在西洋画坛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而这些画家(塞尚、梵高、高更和亨利·卢梭)也是西洋画坛的重要改革者。(梵高的故事虽然耳熟能详,但每每读完,对他的感受是既心疼又可惜。他狂暴的外表下有着真挚的情感,他给弟弟的信件令人动容。)

作者提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东洋画虽然也有各个宗派,但都大同小异,各有所长。而西洋画则不同,新画派往往是打到旧派而建的,有种夺江山的感觉。

另外,日本画对于莫奈和梵高等人有很大影响。

对于西洋画派知之甚浅,读完《无用之美》后,对其发展脉络有了一些了解。


第五章,作者谈了自己的漫画(四个阶段:诗歌、儿童、社会和自然),画漫画的一些趣事,如画了一幅有误的画而印刷了出去,以及自己制作速写本的经历。

第六章,作者从儿时的记忆(泥人、自己制作彩伞)说起,谈了生活中美(照相与绘画的区别,扇子的艺术,在西湖边所见的自然之景与颜色搭配)。


这本书朴实真挚,我愿意不时拿出来翻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