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可不是“吹捧”!

2018-03-07  本文已影响36人  南番娘娘

从抓娃娃说起

春节期间,全家人出去吃饭,遇上娃娃机,完蛋了...... 

女儿人生第一次抓娃娃一次就搞定,抱着自己抓的长腿大兔子,女神又起范儿了。儿子搞不定,央求爹娘姑姑姑父哥哥一起上阵给他抓娃娃,可惜全军覆没。银子哗哗的,光听见响声抓不住娃娃。回家我就听儿子跟女儿商量,下次抓娃娃想请妹妹出山,自己十分想要那个黑猩猩,妹妹当仁不让一脸“包在我身上”的表情,两人这就谈妥了。

先生坐不住了,觉得对不住儿子,没能力给儿子抓到娃娃,心火上头。架不住儿子想起来就念叨:回北京请妹妹帮忙。在老公看来儿子都有点“可怜”了。我倒觉得甚好,至少孩子知道求助,还跟妹妹沟通商量,挺好的嘛。两天前,先生忽然说:要不咱们给孩子买个黑猩猩吧,他那么喜欢。我说:喜欢得靠自己抓啊,妹妹可是自己抓的。你确定他是喜欢猩猩,不是喜欢“抓”猩猩吗?老公虽然点头,但心里还是“难受”。

先生的这种非常想满足孩子需要的愿望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出生在20世纪下半叶的几代国人都是听着“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声音长大的,80后的我们也不例外,这也使父辈们形成了一种教育观念:服从的听话就是好孩子。他们几乎不考虑个体的需求,价值和个性。小时候爸爸最常批评我的一句话就是“你就知道标新立异!”。

严厉批评,讽刺挖苦,棍棒相向是培养那个时代的“好孩子”的主要手段,这也导致了孩子们的自我评价普遍偏低,以至于成年后被人夸奖了还觉得别人在说假话或是蓄意的逢迎。

尽是不同往日,却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成人对孩子极尽吹捧,浮夸和虚荣,使得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自我评价不足的情况,相反他们常常显的“自我膨胀”。也许是“父母没得到的,希望孩子能拥有”的思想在作祟,很多父母不自觉的参与制造“小皇帝”。一些父母的全部生活就是培养孩子成龙成凤,所有的实际生活就是给孩子提供他想要的所有,他们甚至都是为了孩子的快乐而存在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孩子的欲望,因为他的所有欲望对父母而言都是“合情合理”和“不可多得”的。

孩子们也不容易,他们常常备受期待“万众瞩目”,他们只要做一点点小事就会被大肆赞叹一番。言过其实,不绝于耳的话类似酱紫滴,有没有神熟悉?“你真棒!”“你真聪明!”“太能干了!”“真了不起!” “好厉害呀!” 。

连学校也很少“挫折教育”了,教师专业规范里都明文写着“注重激励表扬,坚持正面教育”。可激励与表扬可不等于过度赞赏和夸张肯定,而正面教育绝不是靠“坚持”的。过去那些说丧气话的大人好像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些只会说恭维话的大人。

大人们集体在为孩子编织“皇帝的新装”,当孩子们面临现实中真正的困难时,被“吹捧” 的受害者开始暴露他们的脆弱和无助,他们的选择往往是极端的,比如结束自己的生命。很多人会反驳说正是因为太多批评很少夸奖,孩子们压力太大了才走极端的。事实其实正好相反,想想战争时期人们整日面临的是失去生命的巨大压力,但没有多少人自杀吧。有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和老师可能都意识不到,过度的欲望满足和过度的正面评价才是让孩子变得脆弱的“毒药”。因为这种评估当中不存在任何真实的批评和负面的言语。

正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说“我们给孩子塑造了“假的自我”,构建了虚假评估之上的虚假人格。” 使得他们相信自己拥有了其实并不具备的能力和价值。一旦他们离开家庭,学校,进入陌生而缺少呵护的环境中,他们很快就会感到沮丧和难以置信。“他们不能明白,他做的事情不会总是让人开心,不一定总是符合别人的期待,不会总是让别人兴奋。”(引自《良好家教十戒》)

讲真话

很多父母会反驳:不是说要赏识教育,要鼓励优点吗?这有什么错吗?

其实错的不是“鼓励”本身,而是如何“鼓励”。“鼓励”可不是“吹捧”的意思啊!

“鼓励”鼓起的是勇气和信心,这要求成人必须对孩子讲真话。孩子们当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他们也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这个真相常常被忙着“吹捧”的大人掩盖,所以孩子们会唯我独尊,随心所欲,发号施令,无限欲求。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全赖于外界的“高度”评价,一旦外界的评价不再积极和正面,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们的真实优点和能力应该得到真实的认可和强化,但同时也要反馈孩子的的真实缺点和过错,而不是薄此厚彼。父母最好能够回归理性,讲真话帮助孩子认识真实的自己,现实可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世界,不一定能兑现每个人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改变或是接受:改变现在就能改变的,接受现在改变不了的和将来可能改变的。

“鼓励”如何做?给你这个公式。

谁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但只有真实的鼓励才能让孩子们对自己的真正价值产生信心,鼓起勇气去融入这真实的世界。尽管有时候这真实世界会让人有些泄气,但那时孩子们会很清楚该从哪里重新开始,总好过现在这般在虚拟世界中打转吧。

相信自己

《正满管教》提出了“有效管教的五个标准”,最让我过目难忘的是第五点“你的管教方式是否让孩子发现他们自己是多么的有能力”。我想如果儿子请妹妹帮忙真的抓了个猩猩,至少他感到了自己“沟通”管用。如果我们直接给孩子买个猩猩,那孩子感受到的就只能是父母的能力了。

“鼓励”是一种让人相信自己,鼓起勇气的真实力量;而“吹捧”的确会让孩子暂时活的舒服些,但相信自己和鼓起勇气的窗户纸迟早有一天会被现实捅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