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教育

给娃读故事,你读对了吗?——幼儿早期阅读、亲子共读误区 &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8人  青苔居

看点

都说亲子共阅好,但要如何读?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归根到底,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的前提,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亲子共读之困

孩子从小看书,长大以后更有可能爱读书;

书籍是桥梁,孩子能够通过阅读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爸爸妈妈和孩子共读,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阅读、重视亲子共读。但有的爸爸妈妈却苦恼于“亲子共读”这件事。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并不喜欢读书,往往你要给他读,他却跑开、撕书、哭闹……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没有小朋友不爱听故事,更不会有孩子不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关键在于,给孩子读书讲故事需要一定的技巧,需要爸爸妈妈学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关于孩子成长规律的知识。

只有懂得孩子想的是什么,知道适合孩子的是什么,怎样才是真正的高质量陪伴,”亲子共读“一类的活动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甚至让爸爸妈妈也乐在其中,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亲子共读、亲子游戏……所有带上”亲子“二字的活动,关键点都在于一个”共“字!TA要求父母的全情投入,而非仅仅只有陪伴的样子。

小孩子和雷达一样敏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真实态度,如果成人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一会儿左顾右盼、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刷手机、一会儿看电视,孩子自然无法投入到你希望他专注的事情。

因为,身为父母的你都没有专注,身为父母的你都没有做好榜样,又怎么能够要求孩子爱上你自己都不爱的事情呢?

陪伴孩子切忌做样子,父母的投入会感染孩子,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全身心地参与,促进的是多元智能的发展。

儿童阅读误区

以阅读为例,亲子共阅特别忌讳功利心,如果用功利的心态对待亲子共读,结果往往是引发孩子的反感。

以下面几种情况为例:

一. 阅读等于识字

这类家长的思路看上去很清晰:要读书当然就得识字,不然怎么读?

甚至于还有虚荣心在作祟——孩子认得了几张识字卡片,一本书读下来又多认了几个字,都会令这类父母兴奋莫名,甚至于四处炫耀。但是,从儿童发展规律来讲,识字不应该成为幼儿的发展任务。

不以识字为目的的阅读,小朋友读的是图,听的是爸爸妈妈讲的故事,慢慢体会读物的内容,感受陪伴的温馨、父母之爱、阅读的乐趣。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建构良好家庭氛围、增进亲子关系的过程。

孩子于其中的收获远甚于认识几个字。当然,通过反复阅读,孩子也能认识一些字,但那仅仅是阅读的副产品。

对孩子来讲,阅读是一种像吃饭、玩耍一样的日常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必须要完成的作业和任务。

识字也好、背诵也罢,种种打着培养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旗号,硬性要求孩子达到某种功利指标的所谓教育,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节律,父母当警戒。

二. 买书要实惠

有父母认为,书是字越多越好,图画太多浪费钱。一本书几乎全部是图,文字才几个,薄薄几十页居然就要十几甚至几十块,性价比不高,实在太不划算了!

曾有少儿出版社的负责人谈到此类令人担忧的现象:

从他所在出版社出版的各类童书的销售记录来看,比较受欢迎的多数是以文字为主的传统图书。

而一些海外引进的大图、多图、少字的新型童书销售起来则略逊一筹。

此种现象由价格而起,也由观念而来。传统童书在印刷、纸张方面成本都比较低廉,价格自然不高。海外版绘本注重品质,往往成本高,价格难免居高不下。

但其实,儿童阅读的专注点就在于色彩和图画。特别幼儿,还不识字或者识字量不多,文字多反而容易令孩子心生畏惧。文字繁多、拿起来沉甸甸的大部头针对的是有一定识字量的高年级的孩子。

父母如果不懂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仅仅基于实惠买回大部头,孩子不领情、拒绝阅读自是当然。不适合孩子的书,价格再实惠也毫无价值。

三. 不尊重孩子的兴趣

阅读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强行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行事,读成人心目中的好书。

强迫往往导致厌恶和抗拒。

也许年龄小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他们却百分百能够用行动来表达抗议——哭闹、走开、抗拒阅读等等,更有可能是因此厌恶阅读、拒绝阅读。

这种对阅读的厌恶心理如果一直得不到更正,很可能会保留到稍长以后的求学阶段,导致对课本、知识和学习的厌恶,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面对成长中的孩子,父母当然负有引导之责。可以给出意见、指导和帮助。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逐渐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而非成年人基于利益的横加干涉。

过程中,父母可以通过不断的沟通探讨、分析利弊,让孩子承担选择的后果、承担选择的责任。用真实体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辨析能力,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学会担责。

四. 互动等于考试

都知道亲子共读有个重点在于互动,但有的父母却把互动搞成了考试。他们给孩子准备了一大堆测试与问题,其初衷仍然是功利性的知识学习。

但是,当你随时都在准备考问孩子、不断地抛出问题,特别语气态度还很生硬,一定会把气氛搞到很紧张。孩子自然会厌恶这种实质为考试的"共读",自然会抗拒你给到他的这种“阅读”。

亲子共读的关键在于”共“,气氛在于"亲"。

五. 不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没有人是全才,父母也有不懂的地方。遇到不懂之处切忌不懂装懂,坦然承认,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才是更好的做法。➤那妈妈要好好学习

父母不懂装懂必然导致孩子不懂装懂,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模仿对象。承认自己的局限性,让孩子对”人无完人“有更直观和真实的体验,还能借此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查找资料、学习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六. 牺牲/算账心态

对于陪伴孩子,有些父母会有这样一种心态:

我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陪你读书/游戏,我牺牲了打保龄球的时间、牺牲了健身的时间、牺牲了陪客户的时间,你这臭小子/死丫头居然还这么不认真,一点都不知道珍惜,只知道嘻皮笑脸地玩!

学了这么久,一点进步都没有,你对得起我吗?!

父母一定要记得,养育孩子是你自己的选择,孩子是你被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你事先并未征得孩子的同意;养育孩子是你自愿选择的社会责任,不是孩子对父母的亏欠。

成年人,应当有能力和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担责,做了父母就应当承担起父母的职责,给孩子建构一个适合他的成长环境,是为人父母的责无旁贷。

牺牲心态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不利于父母的心理健康。

不同的阅读

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引导教育孩子,必须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

所以,让我们先来看看幼儿阅读与成人阅读心理的差异。

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阅读心理与成人的阅读心理存在许多差异。

主要表现为:

成人主要是阅读文字材料,幼儿主要是阅读直观形象的图画材料;

成人阅读注重材料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实际的意义,幼儿阅读则注重材料的趣味性和画面的生动性;

成人阅读的目的是从材料中获得有用东西,而幼儿阅读的目的是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乐趣;

成人在阅读过程中,材料的内容不断地变化,而幼儿更喜欢重复阅读自己已经熟悉了的内容;

成人喜欢阅读能够对自己发展有启发作用的读物,而幼儿喜欢具有人性化、拟人化的童话故事。

用孩子的方法共读

所以,父母要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阅读。下面提供一些方法给爸爸妈妈们参考借鉴。

一. 提出问题

带着疑问阅读能够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边读边让孩子猜母鸡接下来会走到什么地方?狐狸又是因为什么没有吃到萝丝呢?

每翻一页,都可以让孩子指认画面中出现的东西。

二. 角色扮演

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越喜欢反复阅读一本书,特别遇到自己喜欢的,甚至会连续一两周坚持只读这一本。这种时候,孩子对故事情节已经十分熟悉,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比如读《傻鹅皮杜妮》(Silly goose PiDuNi),可以召集家庭成员分别扮演皮杜妮、公鸡老金、母鸡艾达、老马阿草等等角色,甚至可以邀请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参与,每个人从说各自角色所说的话开始,到更复杂的情景表演。

这样的阅读不仅越发增加了阅读的乐趣,还是一个培养表达能力、聆听能力、合作能力、专注力、勇气、自信心等综合能力的过程。

三. 重复阅读

类似于儿歌、童谣、诗词、短篇故事一类的阅读材料,反复阅读能于不知不觉中背诵下来。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接龙游戏,爸爸妈妈读一句,孩子读一句,边读边指文字,孩子慢慢就能认字了。

这个游戏能够给到孩子一种自我实现感,“我也能读书了”——孩子会因此得到成就感。成就感能够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他持续阅读,为未来独立阅读做准备。

当还不识字的孩子正确“读”出了书中的内容,爸爸妈妈应当及时表扬。

四. 鼓励想象

故事读到一半,或者遇到某些关键的场景,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猜测故事将如何发展?

比如读《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提一些问题给孩子猜:“星期一毛毛虫吃了什么呀?”、“星期二毛毛虫吃了什么呀?”、“毛毛虫吃了之后有什么反应呀?”、“毛毛虫最后怎么样了呀?”……

这能拓展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爱因斯坦

幻想可以成为独创力的基矗——毛姆

再说亲子关系

亲子共读/游戏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有不少爸爸妈妈苦恼于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越大越是如此,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自己沟通、孩子越大越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令父母感到恐慌,担心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走偏,担心自己成为最后一个知晓孩子情况的人。

这其中,有父母控制欲的问题。但是,除开此种心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以助力孩子的成长仍然是父母最需要做的事。因此,负有引导之责的父母有责任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自孩子幼年就养成和孩子沟通交流互动的习惯;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不断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有能力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恰如其分的引导;从孩子幼年就建立起亲密有间的关系,成长起来的孩子只会是更好的交流对象,不会有难以沟通的问题——至少,难以沟通的可能性会极大降低。

这个过程,考验的是父母的学习能力、自我更新能力。

永远不要忘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范。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最好的、甚至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首先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归根到底,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的前提,是父母的自我成长。

延伸阅读

说说“早恋”这件小事

不做孩子成长的天花板

深度剖析补习班的历史与现状

13岁女孩对人生轨迹的思考

写给十三岁的宝贝

文:青苔丨编:青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