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背的诗

2024-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Vampire931

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年少时,诗歌像种子一样埋在我们的心田。那些琅琅上口的诗句,不仅是文字的美好,更是文化的烙印。无论是教科书上的必背篇章,还是随口吟诵的经典,它们都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与成长的记忆。

当我们长大后再回想,那些诗句依然带着熟悉的韵味,仿佛一下子就能让人穿越时光,回到课堂里,回到那个背诗磕磕绊绊却认真投入的自己。


一、琅琅上口的唐诗

唐诗是大多数人童年背诵的第一扇窗。它们简单却充满画面感,让我们初识文学之美。

  1.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童年必背的经典。那时对“故乡”还没有深刻的感受,但这首诗已然成为思乡情怀的象征。月光洒在床前,小小的我们还未懂人生的离别,却被简单的意象深深吸引。

  1.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短短四句,就把春天的清晨勾勒得如此生动。小时候每背一遍,就像躺在春天的草地上,听着鸟鸣,闻着花香。尽管当时未必懂“花落”的惆怅,但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早已埋在心底。

  1. 《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简单易记,却意义深远。小时候背诵时,我们未必真正理解“辛苦”二字,但每次吃饭时,老师的叮嘱总让这句诗在耳边回响。


二、情感丰沛的宋词

如果说唐诗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宋词则让我们初识情感的深邃。尽管小时候对词中的情感无法完全体会,但它们的旋律与韵律早已铭刻在记忆中。

  1.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背诵这首诗时,仿佛进入一幅烟雨朦胧的江南画卷。那时虽然对“烟雨楼台”的历史意义一无所知,但文字中流淌的意境却能让人心生向往。

  1.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时候读这首词时,最喜欢的是那个“卧剥莲蓬”的小儿,总觉得这才是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简单、自然、悠闲。


三、童年记忆里的诗意片段

背诗的记忆总与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那些诗句成了生活的注脚,甚至成了某些瞬间的情感表达。

  1. 课堂里的默背比赛

小时候的语文课总有默背环节。老师一声令下,大家低头默背。背错一个字便要重新来,既紧张又充满乐趣。当时觉得这是任务,后来才明白,这些诗句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 家长的“额外要求”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额外布置背诵任务。有时是《三字经》,有时是《增广贤文》。当时觉得任务繁重,如今却发现,那些道理竟在生活中时不时显现。比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 自然里的“诗意触发”

小时候在乡间玩耍,看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总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背过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四、诗的记忆与成长的意义

背诗,不仅仅是记忆的训练,更是一种审美的启蒙。它教会我们如何用语言描述世界,用心感受生活的细节。那些小时候背过的诗句,很多我们早已忘记具体的字词,但它们塑造的审美和情感,已经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小时候的诗教会我们:

  1. 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的美。
  1. 情感表达:用精炼的语言传递复杂的情感。
  1. 文化传承:体会千百年来文字背后的智慧与情怀。

总结:重温诗意童年

小时候背过的诗,是人生的第一缕文学光芒。它们用简短的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教会我们如何欣赏语言的美,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意。

长大后再去回味,当时或许无法完全理解的诗句,如今却能赋予更多的深意。这些诗句不只是记忆的片段,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