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温和—U盘化生存物,随插即用
听过一个人的演讲,说是每天晚上都会躺在床上,自我反省:今天到底有没有更智慧一点?
当时想想觉得有点迂,还真的有人坚持每天都要这么做呀?怕不是节目效果,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标签吧。怎么可能有这种人,并不算大家,却如此坚持日日增慧。我是比较喜欢“迂”这个字的。会经常把自己定义为很迂的一个人,偶尔会有一点灵活变通,大多生活在固定的僵化框框中。在旁人看来,是一类刻板僵化的人,不懂圆滑,甚至大多时候会把局面搞得一丝丝诡异的尴尬。每当遇到同等迂的人,我一开始都意识不到是同类,慢慢反应过来,就开始喜欢迂的人。
这种迂,也是有一定的度,主要的评判标准就在自己内心,这种迂是不是适合我的需求,是不是契合我的内心。当然不会苛责般的要求感同身受,在我看来,感同身受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说巧妙的叩击到心灵最柔软的那一抹。
节奏太快的生活,压的人喘不过气。太多的言辞在寻求新的归顺信徒,人人都是如此,不应该做一个例外,如果例外,就会有太多苦口婆心的人来好言相劝,不应如此。如果坚持下去,慢慢就会被疏远、抵触。但反过来一想,要是轻易就被“好言相劝”,那怎么体现我这样一个个体的存在,就不用存在太多的张三、李四或王五,只要有一个丁一存在就好了,多么方便,压根不需要浪费什么人力、物力、稀缺的资源等等。反正思想相同,只不过换一条肉体来践行。这有什么不一样,都一样,一个鼻子,俩眼睛,大可不必生产太多。
大鱼吃小鱼是自古就有的传统文化,太多个体声称只有强大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拜托压榨。所以必须“忍”,不忍哪有可能站到金字塔顶端,这些言辞都太过激烈,我不准备在此议论。就个人的信条来说,还是很有必要做一个慢的人,心底柔软的那一抹中间应该有一粒坚定,不为环境所动,只用随着心境变化,更好的雕刻成型,时刻打磨。今天就发生了一些事情,芝麻大的事情,但总想去骚扰你的心。这些如果搁在以前的我身上,会暴躁,大吼大叫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散思维的定势,解决了暂时的矛盾,但对事情的解决并没有什么实质。所以现在事情越大,我会越选择平静。平静才有可能借助理性来思索问题,如果继续感性,走真性情路线,应该还停留在小学生的天真无邪。
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了优秀前辈的经验,适合时代,变成了很好用的人。这种好用,跟U盘很像,随插即用。可以无限接受各种信息,随取随用,还可以包装精美,内容丰富,简直就是现代化的小助手。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泉涌的信息思想,但心底里更空旷。太多的思维会顷刻砸碎原有认知,思想多元化,认知多元化,好像连偷摸抢砸都是有背后的价值观在支撑,源源不断给予动力。丢掉手机、网络,人与人之间感情升温会很快,即使出现分歧,但都很真实。这种真实,在大多人看来,是比自然资源更稀缺的一种情感美好。
之前家里人不是很习惯用微信来交流,现在慢慢都开始依赖了。母亲打字比较慢,今天早上刚起床就收到了好几条消息,嬉闹着说怪父亲清空了聊天记录,自己都没有东西看了。在我回消息的空,一连滴滴的震动了八九次,都是母亲连着发过来的。之前很排斥用手机交流的母亲依赖上了微信,这到底是信息方便了,还是亲情转型了?之前没有离家,母亲就可以把手机扔一边,响了也不用及时去看。现在离家在外,她只能将情感寄托到手机的聊天记录。她不会主动发消息给我,怕打扰到我。每次跟我说话,也都是尽量快的发消息,当我回复时,总会发来一句“好了,妈只是叫叫你,你忙吧,再见。”亲情正在转型……
先记到这里,提到亲情一类的话题,总是不自觉会想到好多。先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