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恕道(三)

2024-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孔子在生活中又是如何落实“恕”道的呢?

《孔子家语·致思》记载: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大意是,孔子将要出行,下起雨来而车子却没有伞盖。门人说:“卜商(子夏)有伞盖。”孔子曰:“卜商为人,非常吝惜钱财。我听说与人交往,要推重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这样交往才能长久。”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文学科高材,但为人比较小气,按现在的话就是有点抠门。按理说老师借学生的东西,学生还求之不得呢,可子夏不一样,他是一个吝啬的人,向他借东西,不是让他为难吗?借给你吧,他难受;不借给你吧,他难看。这等于把子夏推入两难的境界,这样做,于我则不仁。一借而双方都有失,那又何必呢?

孔子想的,不是自己要被雨淋湿,而是卜商很难受。与人交往,不但不要计较别人的不足,而且要帮助对方掩盖他的短处。这就是孔子,并且是对学生。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一章: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意思是,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囗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春秋时期,囗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囗名加上她的姓。如:卫姬,宣姜。鲁昭公从吴囗娶来夫人,吴囗姓姬,便应称“吴姬”。

但是这个“姬”字却万万称呼不得。因为鲁昭公也姓姬啊!

吴与鲁都是姬姓,吴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的后代,鲁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的后代。鲁昭公娶了吴囗女子,就是娶了自家人了。虽然早出了五服,但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于是,鲁昭公不称她为“吴姬”,而称 “吴孟子”。

不管你怎么称呼,吴姬还是吴姬,鲁昭公还是做了一件非礼的事。

是孔子不知道吗?不是。《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中,孔子说:“子曰:‘同姓为宗,有合族之义,故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婚姻不得通,周道然也。’”意思是说,同姓的人为同一宗族,有会合族人的意义在内,所以用同一个姓联结起来这些人而不加区分,聚集起来宗子、族长赐给他们食物也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人即使过了一百代,也不能互通婚姻,周代的制度就是这样规定的。

所以,陈司败指责孔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还说他偏袒鲁君。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含含混混地说:“我真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很明显,孔子在自我批评,宁可说自己有错,也不愿说君主有错。

这是孔子对囗君。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还记载:

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杖,礼也?”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为夫子无所不知,夫子亦徒有所不知也。”子贡曰:“子所问何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杖,礼与?’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止,吾将为子问之。”遂趋而进,曰:“练而杖,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子谓夫子而弗知之乎?夫子徒无所不知也。子问非也。礼,居是邦,则不非其大夫。

意思是说,子路问孔子说:“鲁囗的大夫在练祭时还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孔子说:“我不知道。”子路出来,对子贡说:“我以为咱老师无所不知,但现在看来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子贡说:“你问的是什么事啊?”子路说:“我问:‘鲁囗的大夫举行练祭时还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老师说:‘我不知道。’”子贡说:“你等等,我进去再替你问问。”于是就快步而入,说道:“练祭时拿着丧棒,这合乎礼吗?”孔子说:“这不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你不是说咱老师也有不知道的事吗?老师实际是无所不知啊,只是你问法不对。按照礼,居住在一个囗家,就不能非议这个囗家的大夫。”

这是对大夫。

追记几点,以后有机会补写。

《卫灵公篇》第四十二章记载了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做法。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述而篇》第九章:“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不仅对人,对其他动物也一样。“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记载孔子让子贡用席子裹好死去的狗再埋。等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