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随流水21-01-20:日记,情有独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8759ef05be32a79d.jpg)
1月20日,腊月初八,周三,晴,6至18度
昨晚饭时分,嗓子冒烟、眼眶涩胀、浑身酸痛。好像出现感冒症状,而且还不是轻微感冒。再一想,浑身酸痛无力是从前天晚上就开始的。这两天我未游泳,衣服也穿得很暖,实无冻着的可能。那这些身体的不良反应,极有可能是疫苗反应。在朋友圈里咨询是否有与我同样反应的人。有人说,低热。有人说,打完第一针,感冒就没断过。还有人说,已经有人得肺炎(普通肺炎)住院了......但总的来说,有反应的概率并不大。至少在我们单位,大多数人都平安无事。
年前恐怕都不能去游泳了。2019年底,身体微恙,跳游池里逞英雄,结果病了半月,那场感冒是我有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2020年9月体检,CT拍出肺部有增殖灶,说是肺炎痊愈后留下的疤痕。才知年初那场感冒,原来是肺炎。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629fd34907ee18e0.jpg)
冬季,是老年人的夺命索。今年一月,圈子里已连续走了两位文化老人,1月10日 ,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先生在睡梦中离开人世。1月18日,著名书画家邢振龄先生于世长辞。邢先生患癌症十余年,日日坚持“画”疗,画了1393幅画。自加了戴老师微信后,每日早晨七点左右就能读到戴老师的《日读书志》以及他即时转发的“邢老的画”。“邢老的画”这一栏目永远定格在2021年1月12日。邢老的画,画风为民俗画,充满着童真,画上的题词言浅意深,又不失其文人的本色。从他的画中,你能感受到一颗积极、乐观、仁慈、开明的心。
在网上读到一篇《尿与心》的文章。讲的是夜尿与心、脑梗的问题。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夜尿问题。其实夜尿并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因为中老年人心脏功能老化衰竭所致。心脏不好,右心房回吸来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变差,有些中老年人白天会出现下半身水肿。待夜里平躺后,囤积在下半身组织里的水分就会回到血液里来。水太多,肾脏就开始努力把水析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一般两三小时排一次。夜尿频繁,血液里的水大量减少,加上冬天呼吸散失水分的速度加快,于是血液开始变得黏稠。人睡觉时心率低,血液流速慢,黏稠的的血液流经血管狭窄处就很容易堵塞,出现脑梗、心肌梗塞。很多中老年怕夜里频频起床,而在临睡前不敢多喝水,殊不知这极易造成脑梗。临睡前喝水,夜尿后及时补水,保持血液流动顺畅,可防止脑梗的发生。
又在《文汇报》上读到治疗新冠和癌症的药,已研发成功,即将上市。这些药是通过破坏病毒蛋白质合成来达到治疗效果。治癌药,美国已应用于肺癌的临床实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求长生不老,又是自人类而始就有的愿望。随着科学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将不断延长,而这恰是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人类最终将毁灭于自身的高速发展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dc749cdf9cba55d4.jpg)
上午处理完一堆公务。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可能写得面面俱到。日记也是,只拣重要的记录。而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每个人的标准不一。于我而言,工作是最不重要的。我更喜欢像大扫除一样,将它们一古脑地扫入桶中,再以“一堆”二字笼括之。
我虽在网上写作十五年,但其实我一直写的都是日记,除了几部小说,还有一些专为投稿而写的散文、书评以及《论语集解》。这些文字,与我所写下的数百万文字比起来简直微乎其微。我将我始终无能迈进专业文学大门的原因,归结为缺乏写作的童子功——小时候书读得少,文章写练得少。
一个人自小学成的才艺,可终身不失。而成年后才开始学的才艺,可以说“稍纵即失”。与记忆的原理一致。小时候背下的诗文终身不忘,及至成年,边背边忘。我晨课时能完整背下的《诗经》,一合上书页,就忘了两三句,到晚上只能记得几个字。我每天在朋友圈里晨课打卡,将所背的书页拍下来,存微信里,日间有空翻出重温。饶是如此,脑子里存下的《诗》仍不多。但背过,与读过不同。背过,就好比与一陌生人有过亲密接触,再次相遇会觉得眼熟。而读过,就如同与陌生人擦肩而过,不存丝毫印象。而《论语》,我已不知背了多少遍,待要用时,仍得翻书,这就好比成年的友谊总不如童年的相契。常在书中读到一些老儒生能通背十三经注疏,那可都是童子功。
我唯一具有童子功的才艺,就是舞蹈,虽然我舞跳得也并不专业,但起码比不会跳舞的人有舞姿。哪怕十几年不跳,一跳起来仍能找回当年的感觉。可其他才艺就不行了。写作,数日不写,就错别字、病句连篇,思路僵滞,表述乏味。书法愈加,虽每天提笔写几个字,却一直感觉在退步。现在很多家长逼孩子从小学才艺,这本身是有必要的。只是不必门类太多也不必跟风,要顺着孩子的兴趣培养。若一个人从小培养一两样能陪伴终身的才艺,他就一定不会活得俗气。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有两层快乐:一是自得的喜悦,一是与朋分享的快乐。悦,私自的,乐,是从众的。那些学有所成的人,学习之乐总是多于苦心求学之人。然又唯恐其一味追求乐,而忽视自得之悦。而求学之人,又苦于难得外界认可之乐,连同私自的“悦”也一并抹杀。有人自恃清高,抑或是对自我保护过甚而惧怕挑战,故总不爱过集体生活,但又因缺乏同伴的激刺,而兴致乏乏,停步不前。孔子在求学上一直是倡导师友相伴。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一个人若终日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中,欲求学业长进是很难的。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我昨晚读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他说:西方是阶级社会,其社会有阶级,就好比有晋升的阶梯,所以其政治一步进一步。而中国一向无阶级对立,只有职业分途,其政治寄希望于皇帝个人的道德品质,而这又是最没把握的事,所以常在原地打圈圈。人的自律能力总是有限度的,就像一根牛皮筋,绷久了,弹性就会消失。我先前解《论语·学而》第一章时,将学而时习与有朋自远方来视为前后有序,不容交错的两个阶段,必得学而时习,有私“说”后,方可与朋交流。或者说待学有所成后,朋不招自来。其实这是错的。我们学习的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师友的互动。即便生活的隐私处,适度开放,也能成就其精彩。所以,我们需要家庭、家人,我们又何时是独自一人呢?
今天读“全民日记馆”公众号上一篇文章《坚持写日记有哪些方法》,方法 之一就是“可以和自己要好的朋友或同学相约,互相阅看彼此日记”。恽代英在《日记不间断之法》中也提到 “与朋友相约同记,则彼此观摩,不敢先怠。”日记是隐私性的写作,但也需要观摩而得以持续。鲁迅日记简洁,是纯为记账之用,生前并不示人。而吴宓日记,则边写边寄回国内亲属观览,郁达夫则定期出版。梭罗的《瓦尔登湖》其实也是湖畔生活日记。可见,日记一旦存了被阅读的欲求,也是可以写成经典文本的。只是这些读者必须是如梭罗所说“远方亲友”,远方是指没有现实交集的陌生人(隔着时空相知),亲友是指值得信赖的亲戚朋友。他们被允许读你日记的前提是,能保证你无所顾忌地在文字中敞开你的真实。若无这份真实,则失去了日记的价值。其实任何文章少了真实,都无价值,只是日记的真实是赤裸的,更需要勇气和保护。
我看了一部分简友的日更。有的人写读书笔记,有的人记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我爱读的。至于一些鸡汤文字、职场术语、或标题党软文,或小说连载,或......总之,连读几篇简文都看不出作者性情、年龄、喜好、工作、家庭等任何信息的,我便无兴趣交往。现在的作者和书太多了,我们只能看人读书,拣自己熟悉并喜欢的人读之,虽并不必个个抱以敬意,但总有一份了解的兴趣吸引你去读。昨在《中华读书报》上读吴学文的枕头书,他说,现在读的多是师友互赠的书。阅读,已化为一份友情的交流。
我今天写这么多,就为了劝慰自己,把日记作为此生重要文本来书写之,也未尝不可。文学职业化,也是近几百年的事,而职业化,恰导致文学的堕落(托尔斯泰语)。当文学普及以后,必然又会有大部分存在于非专业的空间里。因为职业化的渠道毕竟狭窄。文学复又回到诗文唱和,怡情悦性的非商业的功能上。无论做怎样的文字,都不可有损“真诚”二字。文采固然很重要,“真诚”是文章之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是也。
![](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974fe7c16faf531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