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伤寒论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9

2018-09-02  本文已影响8人  侠医世家毛巾哥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原文:

382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解:

这里讲的霍乱,涵盖今天说的传染病霍乱,但也不完全是今天说的霍乱,这里的霍乱是病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呕吐又下利,病情迅速而缭乱。下一条接着讲这种病的特点。

原文:

383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注解:

“发热,头痛,身疼,恶寒”这是表证;“吐利”这是里证。这是什么病?说是霍乱。霍乱的特点是什么?后面又说先吐下,等不下利了,又开始发热。那这个病就是表里之间来回转换,也可以说是邪气在里外寻找出路,所以说是“乱”。这就是霍乱病的基本特点。

原文:

384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注解:

这一段是讲病在传经过程中如何鉴定,其实类似的情况前文已多次讲过。阴病如又呕又下利,是不可治的。如果想大便却便不下来,只是打屁,这是阳明里有实热。腹泻后,再次发生大便硬而且能吃的,说明胃气恢复了,病会好。后面也是说怎样用能吃不能吃来判断病是不是该好了。基本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就是治病以胃气为先。

原文:

385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 二两(炙)  附子 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 一两半  人参 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注解:

恶寒脉微,这是阴病。阴病再发生下利,更亡津液,如果下利又自己止了,有可能是“亡血”了,也就是津血虚竭,想下利也下不了了,因为下利也是要有津液和能量来推动的。这里用四逆汤是没问题的,为什么要加人参?我们知道人参是一味偏阴柔的药。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说说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加人参是因为有口渴,因为胃里的津液被里热迅速的烧灼干了,人参是亢奋阴的,能让脾胃迅速化生津液。在这里也是同理,胃的津液被下利消耗干了,因为是阴证,没有感觉到口渴,人参让脾胃迅速化生津液,胃里有津液才能蠕动消化。从这两个方子可以看出,人参是寒热不禁的,它不是后世中医所谓的温补药;人参不是寒药,却也不是热药,是亢奋阴的药,因其作用于阴,四逆汤里加人参,也用量不大,只用一两。此处不可不察。

原文:

386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 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注解:

这部分虽说是讲霍乱病,但开方处药跟霍乱这个具体的病好像没什么关系,和前面一样,还是方证相应而已。

头身疼痛,发热,这是表证;热多,言下之意寒少,那就是偏热的病,而非纯热病;欲饮水,内有停饮。这种情况用五苓散是可以的。五苓散里不仅有利水的药,桂枝亦可解决表证。后面说,如果寒多不喜欢喝水,那就可以用理中丸。理中丸在这里,方证是不对的。有饮怎么能用人参?有表证怎么能用桂枝?如果这个寒多不用水是单独的语境,和前面没关系,哪怕寒而内有停饮,用干姜,甘草,白术是可以的,人参可以不用。

理中丸以理中为名,它和前面的脾四味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将大枣换成白术,将生姜换成干姜。脾四味是针对中虚缺少津液的,大枣和炙甘草,温甘,能迅速补足津液。如果只是日常调理脾胃,那就不需要这么多甜的,太滋腻,久服也不宜,所以换成了白术;再者,脾胃久虚的人有湿气的多,白术服之合宜。干姜温中主守的,调理脾胃也比生姜力专且缓。这里是用丸药,且量少,这是典型的后世调理思路,面面俱到,真说治病,方向不明确,用药也驳杂,疑为后人加上去的方子。

原文:

387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

桂枝汤的典型方证是汗出恶风,此条并没有此证,为什么用桂枝汤?因为身痛指向表证,吐利之后意味着津液虚。津液虚的表病是可以用个桂枝汤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方证相对,而要去理解方证后面的实质,才能活学活用。

原文:

388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主之。

注解:

吐,利,汗,三者皆有,人会迅速陷入阴证,拘急和厥冷都是极阴的表现。用四逆汤。

原文:

389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

此条也是因吐,利,汗陷入阴病。重点在后面,“内寒外热”,表里同病,三阴病,先里后表,所以用四逆汤。

原文:

390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 二两(炙)  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 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猪胆汁 半合

上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注解:

猪胆汁是苦寒的东西,通脉四逆汤为什么要加它?当病人陷入极阴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大剂量的药扶阳救逆,太慢了恐延误;一方面又怕阳气激发得太快,变成阳脱之证,病人会有危险,这就好比将灭的火不能重吹一样。这时候可以加一味苦寒药,稍制其阳,以化合阴阳,就好比炖汤的时候加个盖子,盖子是凉的,热气在盖子上凝结成水回落于锅内,不至于耗散出去。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之为“从阴引阳”。为什么用猪胆汁,有一种说法是:动物药材为“血肉有情之物”,更容易融合受纳。

​原文:

391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注解:

这一条说的是津液虚且胃虚,人不能多吃,吃多了会烦,因为运化不了必生热。民间有一句话叫“虚不受补”,《红楼梦》里贾宝玉病后吃了很长时间的清粥小菜,不给肉食。这都是合道的方法。而时下之人,总以为身体虚靠吃就能补回来,妄食鱼肉滋腻,胡乱进补,这样的人气血没补上来,吃出一身病的却很多。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