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视界157|上梁不正下梁歪
孔子主张实行德政、仁政。在《为政》开篇,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求在位的君子在以德治国。孔子还曾说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13·4)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君子的示范作用。
季康子问政的时候,孔子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12·19)
无道,指无道的人,在季康子眼里,大概是指那些“刁民”。有道,指有道的人,比如各级官吏。草上之风,是指风加之于草。偃,仆,倒。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你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中国历代一直重视君子的带头作用。俗语有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宪问》篇,孔子曾经说过:“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对于百姓来说,上位者的示范作用的力量中无比强大的。孔子还说:“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
《墨子》里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上位者的示范作用的强大:
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好士之恶衣”,所以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穿这样的衣服,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君说之,故臣为之也。”典型的“上行下效”。
楚灵王喜欢小蛮腰,所以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瘦得面有黄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说之,故臣能之也。”这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典故的来源。
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蹈火而死。
所以,孟子总结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孔子反对杀人,主张“德政”。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