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微缩景观-3】永远牢记“第一句话”
还记得中学学过的历史吗?
“60后”们大概是“模糊”了。——其时,那“念历史课”的岁月中,根本就没有怎么“好好学历史”,所得的也是“历史的碎片”,更没有弄明白历史是什么——真正的“历史概念”就没有“真知”过。
“60后”的后代——“90后”们是怎样的对于“历史”的概念呢?客观地讲,怕也是不能胜过自己的父辈的。——“应试教育”能够让人真正懂得历史吗?“文理分科”,怕是又将“历史”分裂了。
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这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多么简便易懂啊!反正我记得,我的历史老师是没有在历史课上给我们这样讲述“历史是什么”“什么是历史”的“历史概念”的。——老师的“历史课”也没有学好,原因就在于“老师的老师”。由此,就不能不让人再仔细看一看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死人”纠缠着“活人”,“死人”让“活人”痛苦!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历史的辩证法。——深刻、透辟到了无以复加的深度!——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写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开篇的“第一句话”。如果说我们真懂“历史”了,此话应是“标志语”——永远牢记之!背诵下来吧!不断地深长思之。
怎样具体理解呢?还是先再说一遍前面说的“历史老师的老师”吧!“历史老师的老师”都没有学好历史,怎么会教好“历史老师”呢?“历史老师”又怎么能教好我们呢?这不是“梦魇一样的纠缠”?父辈“当官的路”都不是“红通通”,子辈何以可能?父辈“经商的路”都不是“黄灿灿”,子辈何以能够?
时下,城市改造,农村拆迁,可谓典型地证实着马克思的这个“第一句话”。想想,不是吗?
历史,不是“看见”的,而是要“看透”的学问。“看透”,就不能不“求教于马克思”。
于每个人来说,都恰似鲁迅先生所言的“历史中间物”。故而,怎样“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并成为下一代“创造”历史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