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学习,最大的敌人不是手机,而是父母
今天,小区的主路又被封了。时隔一年,锈迹斑驳的铁丝网又一次横在人们的心中,一股揪心地紧张感油然而生。
在各种或真或假的新闻、五花八门的政策之下,作为个体,可能都要做好再次宅家里的心理准备。
对有孩子上学的父母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孩子的学习了。
1.手机成为最棘手的问题
“父母要做事,不可能盯着孩子,他们借着上网课的名头,疯狂打游戏。”
“手机就是孩子的命根子,把手机给他拿点,孩子能跟你拼命。”
提起手机,能够淡定的父母恐怕没有几个。然而,疫情的原因,宅在家里的孩子,总要找点事情发泄。
手机成为最好的选择,有可以跟同学沟通的微信QQ,有惊险刺激的王者吃鸡,有光怪陆离的网络小说,还有五花八门的网上购物。
不要说学生了,成年人不也是离了手机,就像是丢的魂一样吗?
2.比手机更可怕的事
面对手机的泛滥,不少父母采取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先是说,说不听骂,骂不听打,打不听摔手机。
借用王阳明的一句话,“破手机容易,破心中的手机难”(原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先不说,这种暴力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但毋庸置疑地是,这会导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空前尖锐。
我有一个学生,黄同学的成绩不是很好,他父母把他打了一顿后,把手机摔了。
孩子是不看电视了,也不出去玩了。就呆在家里发呆,让写作业,就顺便糊弄了事,接着发呆。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跟你在一起,什么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不会成功的。”这是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维纯结合自身经历说的一句话。
很多时候,孩子成绩下降,不是因为打了几局游戏。而是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爱,感觉到屈辱、不信任,觉得只是为了父母的面子而读书。
3.开门要推而不是拉
一般来说,我们想要打开一扇门,都是推开的,很少门可以被拉开。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玩手机这件事堵不如疏。
首先,要肯定手机的吸引力。
现在的一台手机,综合了牌局麻将桌、游戏机厅、KTV等一系列的娱乐方式。
也许,在未来能够打败手机的只有机器人、VR这种更强的新科技。
孩子也是人,要肯定对方的需求。
其次,以身作则,推己及人。
自己都戒不掉手机,跟别说孩子了。自己怎么对待手机,把榜样做出来给孩子看就行了。
最后,比戒手机更重要的是,怎样与孩子连接,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
如果把父母和孩子的情感比作是银行的信用卡账户。父母一定要多往情感账户里存钱,而不断地透支孩子的情感账户。
父母欠孩子情感账户多的,辍学者有之,自暴自弃者有之,撒谎者有之,甚至自杀者也有之。
4.十几年后
如果番茄到了十三四岁的年纪,跟我一起宅家里的话。
我会先要求他把作业完成,把本职工作做好。也可以帮助他制定除了学校作业,新的阅读任务。
比如,全家人一起去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苏东坡、曾国藩的生平,阿德勒心理学的常识。确定一个阅读任务,大家一起去完成。
再安排一些可以父子俩一起做的事情,比如一起在网上学做菜,一起看部好电影然后讨论,一起下象棋。
玩够了之后,再把手机给他,限定玩的时间,不过这个时间可以由他自己确定。尽量地给他更多的选择、尊重和信任。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感、有成就感的人。手机,只是这个大目标下,一朵小小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