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婚姻觉醒6步曲
我的婚姻觉醒六步曲
沙彩虹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回忆走过的“喜忧参半的16年”。
2004年,我大一,心理学专业,认识中文专业的牛先生。因为文学的爱好,同在一个文学社,感觉他人特别真诚,老实,文采好。那时,我朦胧的理想对象是活泼开朗的类型,他不符合。他是我信赖的朋友。有一天,他说,“你可以考虑下我”。便是这句话,成了动情的开始。
直到今天,还依然感动,那是第一次真正的被追求,同时也感觉他人品不错。就这样开始了6年恋爱,10年婚姻直到今天。
在这16年里,可谓是心酸与痛苦,幸福与坎坷,风雨兼程。两个人的磨合,两个家族文化的碰撞,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今天。我也从一个“自卑,低价值,缺乏安全感”的自己,成长为可以“自我接纳,在婚姻里觉醒的女性”,养育两个男孩的妈妈。
我硕士毕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但是过去的16年,我一直活在“不相信自己”,努力得到家人肯定的模式里。他们总是对我担心,感觉我的专业不好就业。我也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参加各种招聘考试都以失败告终。工作经常变动,我并没有一毕业就从事心理学事业。那时自己也不知道路在何方,这些年一直坚信的是:这个专业唤醒了我,用在生活里修行。
在2020年,我的求索和向内成长发生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彷佛在一个方向里撞了无数次南墙,直到头破血流后的“我够了”。我开始真正转身。
那些婚恋生活里的经验,触痛,成为我觉醒的镜子,也让我真正的找到了我自己,这一次寻找就是16年。
36岁的我,开始明白,我真正的初心就是致力于“女性心理觉醒”,这时,我发现过去所有的经历给我的意义和价值。
真正地感受到“一位自卑女孩的蜕变,一位缺乏安全感到自我赋能的妈妈”。
回顾走过的路,我总结了我“在婚姻里觉醒”的八步曲,分享给更多姐妹们,一起看见:你并不是孤单的。
1、在关系里不肯放手,对关系破裂的恐惧。
恋爱那会,我们经常争吵,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和,看法不一。有时很凶,对方提分手。可是在冷战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不安,担心对方难受,害怕对方受到伤害。有时候,对方说出绝望的话语,让我感觉自己的无力。很多次都是我去调和,主动缓解矛盾。我总在证明自己是厉害的,是一个有力量维持关系的女性。这个部分来自小时候,我父母经常吵架,我潜意识里想拯救我的原生家庭。
一但关系破裂,我感受到失去了安全感,我就会极力的挽救那份关系。后来想想,老公是自己选的,如果分手,机会很多,可是那时的自己似乎有很大的动力去修复关系,总之不会让自己体验感情失败(哈哈)。
但内心也会很委屈,为什么每次主动和好的都是我,为什么对方不来哄哄我呢,看来是我不给人家机会吧。
我不停的付出,讨好,是在添加自己被爱的筹码,降低被抛弃的风险。害怕失去,所以才极力的维护一段关系的链接。
在婚姻里,看见自己“老好人”的模式。
我读研时,牛先生毕业工作。当时大学后三年的学费是国家贷款,没有还,继续读书,家里没有能力供应我。读研期间,牛先生上班,支持我生活费等开销,后来帮我还上学校的贷款。结婚时,我们老家有要彩礼的风俗,我感觉牛先生打拼不容易,老家也没有什么积蓄。就说服娘家不要有那么多礼节,结婚简单最好。当时感觉娘家也没有什么给我。于是简单的“一穷二白”的两个人在牛先生的老家办了婚礼。我的娘家是另外一个城市,本来我爸爸就一直不怎么管家里的孩子,他是一个老实善良、每天只关注农活的人。我妈妈认为,我总是维护婆家人吧,总之各种原因,最后我在牛先生老家结婚时,我父母这边没有人来。后来,心理一直不舒服,但是都是自己选择的路。现在想想,是自己感觉欠对方的,就没有要求什么。后来明白,是我自己没有重视自己,忽略了我内心的需求。我特别赞成女儿结婚,要父亲陪伴,那是一次仪式感的交托。
时过境迁,我觉醒这些经历在告诉我什么。我的价值感低,也时时扮演一个老好人,演绎一个好妻子。在婆家也是什么活都做,没有架子。记得后来怀孕后,也是每天早上起来给老公做饭。但是压抑的自己,偶尔会爆发一次大的情绪。那不是自己真正享受的,也不是完全情愿的,所以会增生很多内在的不平等感。
心理学家Harriet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提到:“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而讨好的背后就是希望从外界获得价值的肯定,一旦得不到,就感到委屈。
在我和牛先生的小家相处中,我开始照顾自己的内心。早上搂着孩子,不想起来做饭,就尝试不起来。即使那个时候,内心还担心,家人觉得我不好,不勤快等等。但是我明白,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后来,
牛先生开始自己做早饭,做家务的次数也多了起来。我尽量不要求他,不唠叨他。我做家务的话,觉察自己是自愿做的,享受的去做,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做。也不是为了唠叨对方,显得自己很勤劳的资本。就这样,在婚姻里开始了慢慢成长。
3、看见父亲,了解原生家庭,看见源头。
我成长的岁月里,父亲是躲在角落里的。
在心理咨询机构上班的日子,工作的性质,给我更多自我觉察的机会。
我和父亲之间关系太远了,他一直在角落里不被看见。他幼年两岁丧父,没有体验过父爱,他也不知道如何做父亲,几乎没有给我指导过人生,也不过问我的事情。我渴望和父亲链接,缓解我内心长期缺乏父爱的焦虑。那时开始,会偶尔给父亲打电话,也给他买一些他可以练习书法的材料。当面沟通表达过自己对父亲的期许,建议他也要多给牛先生联系,关心我们的生活。可是父亲后来又回到了自己。这让我明白,看见原因,有时也是不能改变什么,接纳现实更好。
4、看见自己“想要证明”的动因
我父亲一直特别悲观,小时候因为我上学,他认为我们这样的家庭根本就上不起,女孩上学也没有什么用。 于是我骨子里一直有一种想要“证明给你们看,再苦再难,只要学校不赶我走,我就一定可以继续学业”的拗劲。所以,一口气读到研究生,可是后来双方老人都不能帮我带孩子,工作几次中断,回到老家。继续过拮据的生活。内心很压抑,一直不服输,可现实是不能回报父母,也不能让自己扬眉吐气。我开始,慢慢发现,自己内在想要证明给父亲看的部分,需要更多的清理。
5、我和他不同,开始接纳他和他的家庭。
在婚姻里,我们性格不同,方式不同。我随意,他严谨;我热情,他不苟言笑;我喜欢表扬他人,也喜欢得到表扬,他习惯提出纰漏,不习惯表扬人等。
我渴望他表扬我,认可我,如果他不能给与这些,就觉得委屈。我发现我内在的一个模式:
他认可我就开心,他不认可就难过。
这样的互动模式,经常受伤,后来我觉醒: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把自己交给对方么?
我开始看他的家庭:从小父母也是争吵。他也缺乏价值和安全感,他希望从我获得,而我也是希望从他获得。正如两个乞讨者可以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对方吗?
我开始面对自己的匮乏感,也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我的成长上面。不去投射太多自己的需求,把自己和对方区分开来。认识到,我要的安全感和认可不是向对方所求,而是向内探求。
我开始慢慢接受他的方式,那是他自己。而我需要问自己:
我接纳我自己吗?我认可我自己吗?当看见那个渴望得到肯定的内在小孩时,我会流泪心伤,许多年,我不曾在意她,拥抱她。我想我需要好好抱抱她,陪她一起长大。
6、回到自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
总之,过去的成长经历已经不能更改,看见是重要的一步。
但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不是真正帮助我们改变。
当我深入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对我说:
“我是最爱你的人,我一直都在你身边,你回头看看我,让我牵你的手前行。”
是的,那个声音就是内在高维的自己,深爱着自己的内在力量。
这个声音让我开始相信自己,开始把自己生命的责任交给自己。开始看见自己独有的天赋和属性,我知道我此生的目的是来成为我自己。所有经历的人和事,都是配合我演出的。我必须拿回自己的主动权。开启一次爱自己的旅程。
姓名:沙彩虹
个人简介:
心理学,教育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经历童年的贫困,从自卑活出自信,坚持在生活里实修,
不断向内觉醒。真诚分享自己,用温暖疗愈的声音陪伴了众多姐妹。
致力于女性心理研究和成长16年,同时作为二宝妈,理解女性姐妹在婚姻家庭里遇到的无助,渴望用自己在恋爱婚姻里的16年,鼓励,陪伴更多姐妹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