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与画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古代抚琴名画赏析系列)
古琴,在古代是士人阶层人格与精神的象征,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
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普及流行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绝。历代名诗、名画中以古琴为题材者颇多,砚琴斋之前的推文对琴诗也有很多介绍。
其实,古代名画中与古琴相关的也非常多,接下来砚琴斋将陆续推出琴画系列,和琴友们一起寻找和品味以古琴为题材的古画。
我们首选的是最著名的宋徽宗的《听琴图》。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宋徽宗赵佶(1082-1136),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勔、王辅等,时称六贼。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后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但在书法、绘画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这幅《听琴图》就是他的一幅优秀的人物画。
这幅画似乎可以从人物情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听到悠扬的琴声。有人认为,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者中,红袍者为蔡京,青袍者为童贯。
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矮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似与琴音交绕,飘摇在松竹之间。
抚琴的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一束,与图中三位主要人物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间,像是另一位尊贵的客人。
除以上这些外,全画别无他物,但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抚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图中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经过作者精心剪裁,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
画中色彩的运用及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十分成功。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面目儒雅疏朗。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完全陶醉在动人的琴曲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似乎被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虽也在听琴,却明显没有沉浸进去。
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抚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
作者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竹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费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的。
蔡京是宋徽宗的宠臣,宋徽宗的绘画作品上,常有他的题跋。宋徽宗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清人胡敬在其《西清札记》中提出,此画中作道士打扮的弹琴者就是徽宗,而红衣人正是蔡京。这幅画正上方的诗句“吟徵调商竈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便是蔡京的手笔,笔体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蔡京虽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这些评论虽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丛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恶其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说成是蔡襄。
《听琴图》已臻于极为高妙的境界,又加上蔡京的题诗,堪称诗、书、画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