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被攻破,建文帝要自尽,一大臣说:且慢,刘伯温曾留下一盒子
自朱元璋开国大明后,太子是谁?天下人都知道,正是他的长子:朱标。对朱标,朱元璋堪称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培养。以至于,为了给朱标扫除障碍,不惜大肆杀戮功臣。
可惜,朱标却英年早逝。这对朱元璋来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生命中最信任甚至是依赖的两个人,马皇后和太子朱标,都先他而去。朱元璋也由此变得更加让人难以捉摸。
但朱元璋再难受,也必须要指定新的接班人。最终朱元璋选定了,朱标的儿子,自己的亲孙子朱允炆,史称建文帝。公元1398年,大明开国帝王朱元璋,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建文帝成为了大明第二任帝王。
一切都似乎,按着朱元璋生气设定好的程序平静进展着。但果真如此吗?平静之下,却是暗流涌动。首先便是建文帝,他环顾四周惊恐地发现,自己的几位皇叔,各个不是省油灯。且还都大权在握。若想坐稳皇位,显然就必须要削藩——拿走几位皇叔的兵权。
其次便是燕王朱棣,在大哥朱标活着时,他从来都没奢望过皇位。但当大哥去世,老爸朱元璋把侄子扶起后,朱棣悲愤了——比不过我大哥,咱不说啥。可这位小毛孩,他凭啥当皇上?他哪里比得过我?
所以在朱元璋还活着时,朱棣就表现出了对建文帝的轻视,但由于害怕老爸朱元璋,所以一直压抑着,如今老爸死了,我朱棣还怕谁?故而建文帝的削藩,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发生在明初的大战,改变了明朝命运。虽朱棣占尽劣势,几次差点失败,但最终却来了个奇袭京城,一举攻破了南京。也正是在此刻,历史上著名的悬案随即产生,这就是建文帝的生死之谜!
根据《明史》记载:允炆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使数人而已,乃叹曰:何面目复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即,在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竟然还想着出迎,可环视左右,却没几个人跟随,一时间建文帝悲从心来,说:我还有啥脸活着见我叔叔?所以,便自焚在皇宫里了。
但对于这段记载,恐怕再善良的人,也不会相信。因为第一句就怪异无比,“允炆欲出迎”,天下哪有这样的皇上?若想投降,早在京城被围时就投降了,何必等人家攻破京城,都闯入皇宫时才想起来:哎呀,新皇上来了,我赶紧出迎!这不是胡说八道是啥?
而其他史料,也纷纷指出了,虽皇宫内有大火,但却根本没有找到建文帝。故而,只能笼统的说,建文帝死于宫内大火。所谓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啥都没发现,为何就断定建文帝死了?这的确有些自欺欺人了。
但无论怎样,对建文帝的同情,民间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虽朱棣这皇上干得很出色,可这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不管怎么说,朱棣抢夺侄子的皇位,干得的确不厚道。
为此,建文帝的生死之谜,便不断的有新发现出来。哪怕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在清朝初期,有一位叫谷应泰的人,写了一本书叫《明史纪事本末》,对建文帝的生死之谜,给出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答案。
说,得知朱棣攻破南京后,建文帝就想自杀,但这时有一位官任少监,名叫王钺的人,跪倒叫道:且慢!刘伯温(也有说是朱元璋)生前曾留下一个盒子,并告诉后人“临大难,当发”。即,遇到大灾大难时,便立刻打开。
建文帝连忙找出那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几身和尚的行头,还有“和尚证”(度牒)。这不是明摆着吗?所以,建文帝便换上和尚衣服,然后来到一个叫“鬼方”的地方,却吃了一惊,早有人驾船等在那了。
建文帝一问才知道,这个人是朱元璋托梦告诉他的,让他来这里等着建文帝。就这样建文帝逃了……
那么这个记载属实吗?更不靠谱!因为《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生于公元1620年,死于公元1690年,而这个年份,正好是明末清初之时,那时也正是“反清复明”如火如荼之时,所以,他编写的这个离谱的事,其用意是不言自明的。
但无论怎样,建文帝的生死之谜,至今没有定论,恐怕也不会有定论,还要继续下去,但其中的味道,却早已从“含有深意”,变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