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封城日记2020-03-24星期二阴转晴

下午我家小姑娘想吃点什么,拉着我到家里放零食的架子前面去找。有一封打开的奥利奥饼干是她喜欢的,我拿给她,可人家不买账,说:“这几天一直吃这个,我想吃点别的。”架子上还有几样,可她不喜欢。找了半天,发现几块前些时候剩下来的其他零食,小姑娘勉为其难地吃了。这事大概也可以把账算到封城身上。平常日子她在幼儿园吃点心,家里备的零食不是天天吃,自然不嫌重样。
晚饭之前我带她出去“放风”,走到信箱前面,小姑娘问我:“今天星期几?”
“星期二。”我说。
“今天有信吗?”
“有啊,天天都会送信,只有周末邮局不上班。”
“可是现在大家天天都在家不上班。”小姑娘说。
“邮局还是上班的,不然大家都在家没人送信送东西更麻烦。”
“要是买不到东西,冰箱里没有吃的了,只剩下snack(零食)怎么办?”小姑娘问我,说着自己就笑了。
“哈哈,那我们就只有天天吃零食了。”我也给她逗笑了。
“What if everybody just eats snack?(要是每个人都只吃零食会怎么样)”
“光吃零食,那所有人都变成大胖子了。”我说。我家冰箱还满着,小姑娘颇有些未雨绸缪的意思。
说到吃,到目前为止,疫情对我最大的影响不是吃本身,而是我关于吃的写作计划。前段时间我开始重写北美美食系列,把侧重点由历史文化转到实用,介绍如何点菜。计划中的30篇已经完成了14篇,第15篇刚开了个头,因为忙着整理另一部书稿就搁下了。前几天书出来了,正准备把那篇讲甜品的《甜蜜的结局》接着写下去,突然就封城了。居家办公,本以为可以多点时间写作,没想到一个多星期以来我和太太两个人的日常工作都被打乱,天天是跟疫情有关的应急响应,情况分分钟变化,疲于应付,还得抽时间娱乐一下宅在家里百无聊赖的小姑娘。再加上写起了封城日记,实在没有力量再去写甜品了。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决定今天的日记写点吃的。正好今天谷歌主页的涂鸦是bánh mì,是我的点菜系列第25篇将要写的美食之一。这东西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登大雅之堂,但变化无穷,好之者难以计数。Bánh mì是越南的一种街头小吃,类似西餐的三明治,所以又叫越南三明治。这种三明治所用的面包是从法式长棍改良而来,在面粉中加入米粉使之更加轻巧更加酥脆。至于馅料,大量越南本地食材的加入和东南亚独特调料与香料的运用使得这种价廉物美的果腹之物口味更加丰富。
Bánh mì显然是文化碰撞的结果,跟港式茶餐厅的白汁猪扒意面和澳门的葡国鸡一样,背后藏着殖民历史的伤疤,更多的却是芸芸众生对美好生活的拼命追求。好像武大校园里的樱花,纵然承载过屈辱,但依然是封城的日子里所有人的期盼。
谷歌选择今天介绍bánh mì是因为10年前的今天这个由越南语音译而来的词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正如世界的折叠、交叉、往复,语言也相互渗透,外来语越来越多地成为任何一种语言中词汇增长的重要源泉。
新词汇还来自于新事物。比如“新冠”就是一个新名词,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在汉语中的简称。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命名,在英文中它被简称为COVID-19,口语中大家都以"COVID"呼之。这也是一个新名词。这两天在英语世界刷屏的则是由它衍生出来的一个更新的名词"Covidiot",这是把"COVID"(新冠肺炎)和"idiot"(白痴)两个词掐头去尾组合而成的,意思是面对新冠疫情犯傻的那些人。专门收录各种新兴词汇的网上开源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对这个词进行了定义,特指两类人,一类是无视病毒严重性,罔顾“社交距离”的警告我行我素而将自身与他人置于险境的“白痴”,另一类则是动辄惊慌失措,抢购厕纸,无端散布恐怖气氛的“白痴”。

为了教育这些Covidiot,尤其是第一类,加拿大联邦政府从昨天开始进行一项广告宣传。电视、广播和纸媒广告聚焦加拿大首席卫生官、出生于香港的小儿传染病专家谭咏诗医生,内容有两个版本,都是谭医生的忠告,一是少出门,一是多洗手。此外,社交媒体上也发起了广告攻势,第一则视频是特鲁多总理在自家厨房里的自拍,内容同样是呼吁少出门。在Instagram上发布时,特鲁多圈点了两位加拿大演艺明星,让他们接力把自拍视频传下去。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的演艺圈许多大咖都已经行动起来,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把“少出门”的信号传递下去。
今天上午的直播,特鲁多迟到了,不是因为他忙着拍自拍,而是在家跟国会几个反对党的领袖通话。今天下午,春季休会中的国会临时重开,讨论上周特鲁多政府提出的应急方案——那820亿加元的经济救助计划如果得不到国会批准是无法实施的。特鲁多由于目前仍然处在自我隔离期,不能参加国会的辩论,只能在会前与各反对党沟通,希望法案能够顺利通过。
不过特鲁多的希望落空了,国会会议只进行了几分钟就休会了,因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的法案不可能通过,没有付诸投票的必要,政府需要将法案收回加以修改。对于法案中820亿加元的经济援助计划,各党一致同意,虽然某些议员认为这个数字还不够大,或是分配还需要调整,但原则上没有分歧。争议的关键在于特鲁多政府试图在经济援助计划中“夹带私货”。
每个人的钱显然不会凭空而降,政府的钱也不例外。既然要花钱,钱总得有来路。一般而言,政府的钱只能从两个途径来,一是税收,二是其他非税收收入。加拿大联邦政府的非税收收入主要是国有公司的红利、中央银行的资本收入等有限的几项,大头还是税收。所以,如果计划要花的钱比财政收入多,或是像这次疫情这种计划外的大笔财政开支,政府钱不够,要么得加税,要么得借款。但是借款总得要还,还的钱要么靠今后加税,要么靠今后少花钱。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正常情况下,政府不论花钱、加税还是借款,预算都必须得到国会批准。
特鲁多这一应急法案遭到国会强烈反对的地方就在于他想要赋予财政部长超越国会监督之上的权力。法案第二部分提出,从现在开始到2021年12月底,这21个月中,财政部长将有权任意决定支出、借款、加税等财政政策无需国会批准。这一下算是踩到了国会的尾巴,反对党无论如何不可能同意。磋商之后,特鲁多政府已经在今天国会开会之前主动把这一部分从法案草案中剔除。但是保留下来的第四部分仍然规定财政部长可以使用“全部所需的钱去做任何事”。这样一个宽泛得几乎没有边界的条款,反对党自然还是不可能同意。
休会之后,政府一方大打亲善牌,指责国会不肯通过法案,让无数因疫情受到经济影响的民众拿不到钱。各反对党则纷纷表示,法案不能通过完全是特鲁多政府的责任,只要政府把法案一分为二,关于820亿经济捐助的部分马上可以通过,而关于财政政策如何筹钱花钱的部分应当另行讨论。
国会的辩论还将继续,私营部门行动要迅速得多。我所在的银行继上周出台延缓贷款支付的政策之后,今天又宣布了新的计划,涵盖客户、员工和社区。针对员工的两项,一是在正常年休假和带薪事假之外,如果需要隔离或照顾隔离的家人、不能上学的孩子,可以增加10天带薪假。另外一项是从现在开始因工作需要必须到岗而不能在家办公的员工,每人每天额外补助50加元。
我的封城日记已经多次谈到钱的问题,不是因为我在银行工作,而是因为钱真的很重要。得病会死人,不得病有钱买不到食品会死人,有食品没钱也会。

我的第一本书已经在亚马逊上架,详情点击阅读《写给女儿的书》。
点击此处链接使用美国亚马逊账号购买纸质书和Kindle版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