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语言魔力2】与孩子沟通的彼此共赢法

2020-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JIE胭脂雪

上节我们在跟孩子的沟通模式中觉察自己的语言习惯和内心感受,这节一起来学习如何说才能放孩子配合。上节回顾:【父母语言魔力1】最可怕的是披着民主搞权威!

很多妈妈可能也发现了,越大的孩子,语言的艺术越重要。

假如你的女儿忘记了你们的约定,没能每天晚上按时喂狗,比起骂她冷漠无情,感谢和看到更能激起孩子的合作精神。

当早上你的儿子忘带午饭、或把外套落在学校、又或者忘记交作业,比起说他不负责任、自理能力差,跟他具体谈谈你所看到的那个让你觉得他“不负责任”的行为,更能让他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具体怎么说,有以下3步:

1,把标签拿开,用“镜头感”复述

什么是镜头感?就是把自己想象成是通过摄像机的镜头看东西:你都在那里看到(或者听见、记得)了什么?

也就是说用不评价也不挑剔的方式,分享你对他们清晰的观察(没有标签和评判,就是不给孩子贴好、坏、懒散、努力、聪明或者笨的标签),告诉他们你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如何影响到了你。

这种语言在《非暴力沟通亲子篇》中被叫做长颈鹿语言,是以真诚、悲悯和相互尊重为核心;

而我们平时习惯用的叫豺狗语言,因为豺狗跑起来总是贴着地面,能看到的东西非常有限,所以用这种方式就是非黑即白,选择很有限:

听完有没有自己中招了的感觉,哭笑,我也有!感觉好吗?我想如果有选择你一定会选择更好的方法。

所以我们要学习长颈鹿语言,因为长颈鹿是陆地上心脏最大的动物,也因为他的脖子很长,看得更广更远。

对于我们人来说,就意味着远见胸怀。我们能看到满足需要的更多方法,会问自己想要什么的同时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过不要给自己就贴上了哪一种标签,我们都可能有某一种类型的表现,但不妨碍我们开始变得不一样!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如果你对儿子说:“你今天早上表现得很粗鲁。”这就是一句豺狗语言,他听到的可能就是一句批评,就会有抵抗的情绪,要么与你争论,要么气鼓鼓地什么都不说。

但是,如果你只是对发生的事情做出没有评判的观察,孩子就有可能更愿意听你说的话。

一个没有评判的观察会这样表达:“今天早上我和你打招呼的时候,你的眼睛看着别处。"

当我们这么表达的我们的观察的时候,没有评判,不带指责,我们就做到了跟孩子建立联结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对话也就更容易展开了。

2,表达感受和需要

在没有评判观察的表达之后,要说出我们的感受与需要。

感受是需要的代言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练习觉察力,去观察自己还有别人的感受、情绪和需要。

不管是谁,多大年纪,习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需要上,无论是去说还是去听,都会更好地促进理解与联结。

因为当需要被满足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兴奋和满意;如果悲伤、忧虑、沮丧或恼怒的感受则是在告诉你,你或者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被满足。

因此关注孩子感受,也会更容易知道她需要什么。所以说我们所有感受传递的信息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感受也从来都不是因为别人引起的,所以在长颈鹿语言中不会用“你使我快乐”或者"她惹我生气”这样的说法。

我们可以说,我真为你感到高兴!或者这样的事情让我有些难堪。

也就是说,谁的感受谁负责任。

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我感到什么什么 ,是因为我需要怎样怎样。

当倾听孩子(或者任何其他人)时,我们可以猜测他们的感觉与需要:

“你感觉愤怒 ,因为你需要你需要妈妈能看到你手里的积木吗?”
还有“我感到放松,是因为我需要理解,而且我得到了理解。”
“我感到忧虑,是因为我需要确信你会很好的。”
“我觉得非常感激,是因为我需要支持,而你正在给我支持。”
“你感到沮丧,是因为你需要倾听吗?”
“你感到难过,是因为你想要在这件事上有更多的选择吗?”
“你感到高兴,是因为你可以玩上一整天吗?”

3,明确的请求

说完我们的感受和需要之后,就可以表达明确的请求了。

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想让他们如何帮助你满足你的需要。当然这个请求必须是可以执行的,有具体的时间表和具体的行动。

比如“你愿不愿意花上十分钟时间帮助我收拾一下卧室?”“我正在打电话,你愿意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小点儿声音吗?”

而不可执行的请求是这样的:“你就不能看看房子里有什么需要做的吗?”“你能从现在起记住饭前去洗手吗?”“你可以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吗?”

更进一步的方法,还可以是爸爸妈妈邀请孩子一起来,找到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都提供一些可能的方案,列出1234567,然后,仔细的评估,最后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

也就是说双方的想法和意见都是被接受的,在冲突解决后没有人赢也不会有人输,彼此共赢。

直接这样讲,可能会比较空洞,那给大家来举个例子。

关于让孩子整理房间问题。

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比较熟悉那种要么我们赢了孩子,然后输了亲子关系;要么孩子赢了我们,然后我们痛苦不堪,可以叫它:熟悉但没效果的非赢即输的战役

换成彼此共赢的方式怎么处理呢?用诚诚和妈妈的对话给大家展示:

我知道有伙伴可能会说我讲不好这样的话,或者说讲了不管用,那咱们就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例如是不是自己平时说得太多?是不是说话的语气让人无法接受?是不是心里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等等

然后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不要盯着孩子或者我们自己的问题上,想想自己能够马上做些什么?然后记下来,提醒自己去做。

用彼此共赢的方法来解决冲突,意味着不同的家庭会对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

例如孩子不愿意穿雨衣的情境下,也许有家庭最终会选择打一把雨伞,换一家,爸爸可能会同意那天开车送孩子去学校;再或者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孩子先穿上学,以后给她买一件新的。

所以没有适用于所有或者大多数家庭的“最佳”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好的解决方案一一也就是说,这个解决方案能够被这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所共同接受一一换到另一个家庭,可能就不是“最好”的。

针对每个独一无二的冲突,彼此共赢让每位独一无二的家长与你独一无二的孩子找到彼此都满意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的解决方法也必然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它很管用?

还记得我们刘金石老师的“心血辩护效应”的吗?没有的话去看看,在《好爸爸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精品课中。

因为“参与原则”让孩子有更大的执行动力,跟别人强迫着做什么相比,一个人会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事情有更大的执行动力。

这个原则在企业公司有很多印证,比如当员工们参与制定一条制度,就会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因为它激发和鼓励员工和孩子进行全面思考。

还记得我的时间管理微课讲到:我们提前花费的有效时间越多,效能就越高,工作满意度会提升,员工流失率也会降低。

虽然并不是每一次孩子都会特别积极去做我们一起约定好的事,但它确实大大增加了孩子做的可能性。

毕竟这也是他们自己的拥有权力跟大人一样的证明,他们做出承诺后,就会产生责任感,同时因为是自己的主意,孩子也渴望方法有效,想去实现它。

孩子更愿意去做的原因还有就是,他会发现爸爸妈妈不再用他落下风的方式,换取爸爸妈妈的胜利。孩子对父母的敌意就大大减少。

实际上,当我们跟孩子经过努力,共同解决一个冲突,找到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紧密。

我们不仅因为解决了冲突而高兴,而且每个人都因为自己没有输感觉很好。同时感激对方愿意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尊重自己的权利。

我们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关注点放在是谁产生了这个问题,孩子就不需要再去发展任何对付我们、想要争夺他自己权利的方法。

也就是说,他们不再需要那么多有害的、防御性或者是反抗的应对机制。相信这是所有父母的梦想。但梦想需要我们的努力才有机会丰满,加油哦!共勉!

总结一下:首先进行没有评判的观察表达,其次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求,最后提出可执行的请求或启动彼此共赢的找寻,结果就是孩子开始能够有精力发展更多有利于生命成长的部分。

当然,以上步骤方法也不是没有失效的时候,同时也需要注意的部分,篇幅有限,下节继续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