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爱国学

【“中华文明”与日月同辉!】

2018-05-20  本文已影响93人  兴时态_198812

【“中华文明”与日月同辉!】

【“中华文明”与日月同辉!】

“神秘” 是世界一直用来形容中国的一个词!

这还是西方形容中国最好的词。

然而,这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掠夺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不信?请往下看!

下面是一位旅法作家在当地的所见。

一、这是个巨大的坑:中国到底有多神秘?

我初来法国,涉及中国有一个常入耳的词:“神秘”,这也是涉及中华文明最友善的词,再好的词绝难听到。

除了学术界个别例外(需要良心才敢做,因为是政治不正确的),公共舆论全盘抹去了基本事实:即中华文明是发达并对人类历史影响巨大的文明,在近代之前领先西方文明,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些重大发明来自中国。

这一手我是在若干年后才发现的,因为西方是只做不说、暗中操作的。

初来乍到的外来客听到东道主赐予“神秘”二字,相当得意。

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直到贴近这个“文明的心脏”,我才学会听这个词的弦外之音。

“神秘”是18世纪中国尚处在传说阶段出现的一个词,何以300年后还留在西人嘴边?300年不消失的“神秘”究竟来自何处?

我在大王宫参观“道教文化展”时,对从吉美博物馆送来的中国古代文物已见怪不怪。

有这么多东西被他们抢来当自己的宝贝展示,真要清算,西方大都市的博物馆就得关掉一多半。

我惊异的是,平时在博物馆未见过的大量中国古书,从草药到针灸,从饮食到祭葬,从书法到手工艺,从绘画到哲学,无所不达,真正的古版印刷或手书,全都来自法国国立图书馆档案室。

还有多少是没有曝光到公众视野下的?

你这时才切身感受到当年的抢劫之狠,也绝不只是一群贪财之徒的无理性行为,而是一次有计划的文明劫掠。

你能想象中国人把波旁王朝的藏书和档案搬到北京的情景吗?

那些瓶瓶罐罐翻山越海地抢过来,多少还有古董市场和人之贪婪的借口,搬这么多古书过来干什么?

既然中华文明“野蛮而落后”,大有铲除之道理,上百年不遗余力地诱导中国人改革换新,搬这么多“垃圾”过来,除了占地落灰,图的是什么?

然而,对上层精英而言,中国早就没有“神秘”。他们深解我们远胜过我们了解他们,而且有至少一个世纪的提前量。

中国人不过是模仿他们的皮毛,尤其是他们特意推荐的皮毛,而他们是挖掘我们的本性。

他们把世界当猎场,打猎的人对猎物不会有一丝浪漫,而是摸透它的习性和弱点,尤其是弱点。

谎言和假药方就是在研究了弱点的基础上配制的,谎言是用来给自己的民众搭围墙的。

假药方则是推销给墙这边的中国人的,凡是自己具备而若对手也有便对己不利的美德,比如忠诚、团结,他们都藏而不露,再设法把对方的解掉;凡是对己只是嘴利贴金,而给对手则起“让拉痢人吃泄药”作用的美德,如自由、开放,他们就会张扬到全世界无一角落能拒绝,文荐不成就武荐。

渐渐明白,“神秘”是一个刻意保留的挡箭牌,是精英为模糊视听、搅浑水服务的。潜台词是:那个遥远的中国是不可理喻也不可解释的。

只这样一个注解,就把中华文明降格到原始文明的位置,根本没资格与西方文明坐一条板凳。

只有深解西方人的心理底质以及用词的精挑细选,才能悟到“神秘”这个词可不是礼物,而是暗刀子,而且是一把双刃剑,蒙蔽西方百姓的同时,也让中国人永远看不清他们的“自觉和有意”。

被垂涎了几百年的猎物,真的还有某个角落是“神秘”的吗?

可事实是,这完全是扯淡!

二、故意抬高原始文明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暗搞图什么?的确,若看不透西人擅于精密设计的脑子,便难以想象这么一环套一环地布局,终极目的是什么。

起自西方的对原始文明的“高抬贵手”,是声东击西的绝妙设计,既展现“开放的胸怀”,又剿杀了真正的文明对手,可见“开放”是要将对手堵在门外的。

要知道,他们对原始文明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种观赏态度的,在战船到达其他大陆的几百年间,全部消灭一直是目标。

20世纪随着东方阵营的联手,发觉若树敌太多,反倒帮了真正的对手,于是征服的棋路迅速调整,而且弯转得极大,一反常态变得用沾湿的眼睛欣赏了。那是用不切实际的渲染和赞美,捧虚灭实。

这么一导向,还真是硕果累累,全球大都市的小资们无不模仿着赞叹非洲艺术、印第安文明或喇嘛文化。

前面灭,后面赞,前后两种无理性可通的做法,目的却始终如一:要在西方文明周围清掉真正的竞争者和对话者。用转移视线法轻易就办到了。

但害人多少也会殃及池鱼,长年讴歌原始文化,西方文明自身正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大众艺术原始化已成定势。

对原始文明的炒作发动于上世纪60年代,炒得之玄乎,人人都恨不得脱了裤子进原始森林才幸福。

从美术的“返朴归真”,到泛滥的黑人舞蹈音乐,最后至高潮在巴黎建起原始艺术的勃朗利堤岸博物馆,几十年洗脑还真达到了目的。

欣赏原始艺术凭直觉美感就行,不像中华文明或西方文明,欣赏者必经学徒阶段,掌握其复杂的文化语言,方解其妙。

上百年来,我们就在帮助西方文明培养中国学徒,同时将自身文明的学徒阶段缩减和去除。

核心的核心就是对事物的解释权,这是他们从不放手的。长年颠倒行事,必定误导研究者之外的普通人:西方文明是一个孤岛,它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文明。19世纪这样的观念是明打明说的,今天转到了地下。

三、为啥?西方文明展却没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下面举一些实例:

半年前勃朗利堤岸博物馆举办南美印第安文明展,媒体大肆炒作,每天参观者众。

展室卸掉人的全部警觉、比通篇谎言有效得多的细节:在一面墙上,画了一张人类各大文明时间表,在这个常识表上,唯独中华文明被抹去了。

制表人无知?偶然的疏忽?

不久,位于玛德兰的巴黎美术馆印第安古代金器展。无独有偶,馆内同样有一张人类文明时间表,竟也这么巧,表上独独没有中华文明。

这样的常识错误偶然发生一次,是可理解的,连续不断地“发生”,读者自己判断吧。

巴黎瓷器博物馆,细看如何布展,会有痛心的发现:馆内为瓷器制作比中国晚了1000年的欧洲国家,都单独、集中地设了展柜。

如果细读解说词,18世纪才发现高岭土制瓷秘密的法国人,有意向公众掩盖了制瓷技术得自哪里。

自恋乃人之常情,但它同时也为日本、伊斯兰瓷器单辟了展台,唯独没为瓷器的发明者、最先进的制造者中国集中或单设展台。

而是把众多中国藏品分散到别的展台作陪衬,楼上楼下,零打碎敲,只有研究者会从制作工艺和年代的对照看到历史事实,一个普通参观者转一遍下来,是看不出中国在世界瓷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

勃朗利堤岸博物馆为自己拍了一部广告短片,时常在电影院片子放映前插播,为表现欧洲对多元文化的开放胸襟,画面从黑人、印第安人、阿拉伯人到南亚、东南亚、中亚人,及至日本、朝鲜人,也是那么巧,偏偏没有中国人。

吉美博物馆是亚洲文化博物馆,馆内收藏单看得见的部分,不算库存,就有 50% 的文物来自中国,如果再算上中华文明影响的区域,则至少有 3/5 的文物。敦煌文化被劫走的部分,也在这个馆。可以说这个馆奠定名声的基础是它的中国收藏。

四、否定最大的对手——中国,自己就成了第一了

有人可能问:绕了一大圈否定了中国又能达到什么目的?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谁来占据文明制高点。

占据文明制高点才能抢占道德高地。那又为什么要抢占文明制高点不能平起平坐,对话交流呢?

这就进入了所有谋略的中心:如何拥有话语权。

话语权的搭建是精心操控的巨大工程,绝不是善良、公平心、开放、透明甚至自身强盛就能拿到的。

首先要占据制高点,才能控制话语的流向。

试想如果上层精英守不住闸门,让民众常年接触比欧洲古代文明发达得多的中华文明,老老实实告诉他们世界史的真实景象,维持了200年的文明制高点不就摇摇欲坠了吗?

当年靠军舰火炮把我们几千年建立的文明自信打掉,又怎么能轻易让你复活呢?

常年维持这种自信,我们中国人以为就靠文明自身的品质,这样的想法非常本真,在没有恶意者的世界,是行得通的。

但不幸的是,近代中国遭遇了需要绝对精神统治权的征服者,他们并不只是抬高自己,而是毁誉和抹杀别人。

用并不诚实的手段刻意维持文明自信,为永远占据文明制高点,提供了广泛的民间认同,亦谓不择手段把持话语权,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民间的反感或不配合。

因为夺取永久的话语权并不是靠一种公正的权威,而是操纵的技巧:让我的话语不受阻挡地流向你,而你的话语流不过来。

如果只是这样对待中国,有人可能会另寻因果,但新世纪之前对待日本也没有好到哪里,直到发现真正的对手是中国。

20世纪90年代初法国经历了一场针对日本人的媒体毁誉大战,与今天对中国的毁誉类似。

从质疑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假民主到分析日本人是蚂蚁般的劳动机器(对中国人则连“蚂蚁”这样的词都没有,直接用“奴隶”),就因为那时日本经济大有赶超美国之势,必须不惜一切遏制。

当要“打劫”一个国家时,“独立只是分子”打前站,敲边鼓,配合得不亦乐乎。

如果遏制对手只是用谋略和竞争倒也罢了,问题是最拿手的是道德上泼脏水。

当中国人沉浸在“同一个世界”的梦想中,办奥运、办世博向世界献礼,发动自1840年的那场文明的战争,从地上转入地下,并未停息。

同时他们继续让中国人相信,这一切都缘自误解。

这就是西方国家的狼子野心,就想这么把中国文明排斥在世界之外。

但令世人瞩目和望尘莫及的是,世世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前赴后继、满腔热忱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永不言弃恒心、无坚不摧的决心、无往不胜的雄心,在中华文明夲质上博大精深,理论体系上深遂通达的固若金汤基础上,锲而不舍的继承、虚怀若谷的传颂、思想解放的发展、实事求是的践行、推陈出新的充实、与时俱进的发扬,造就了【中华文明与日月同辉!】的必然!!

我爱您,我的国,我们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与日月同辉!】

丁俊贵

2018年5月20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