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朝向未来的人(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4810/9e1d135691af950b.png)
三、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想法人人有,实施者就凤毛麟角了,帕尔默说:“过不分离的生活确实愚蠢,因为一旦你让外人洞悉你的内心,他们可能会排斥甚至伤害你,所以最好还是把你的感情隐藏起来。它又是不负责的,因为一旦你揭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你就不能再不偏不倚地履行职责——比如用一种超然的、客观的立场来履行教学职责——所以,你最好还是安分守己,保守你的秘密。”这准确的说出标新立异者,也就是想过自己的生活的人面临的问题。现实很残酷,它扼杀个人的创造性;现实很现实,你如果舍弃希望继续做制度的模行者,那就不要脚踩两只船,专心做大众就好。
“致力于改革运动的人们在远方的朋友通常比在本地多。”帕尔默的这句话说得棒极了,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更是不愁志同道合者,只要你想学习,就能找到资源,只要你想交流,有数不清的平台。所以,当你感慨没有志同道合者时,其实是自我封闭。
帕尔默这里偏重于强调改革“运动”,也就是规模比较大的参与人数较多的改革。之所以要构建共同体就是要拯救个人的单薄与孤单。但更现实的策略是不懈的自我努力,尤其是学习,没有必要的充分的知识和能力的累积,很容易陷入开头一阵风,慢慢就平静的尴尬。也就是说,不要追求规模,执着的自我提高,执着的坚持,根本处还得靠自己救自己。
四、走向公众
对多数教师来说,这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走向公众更多的是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任务。其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接受检验,也为了接受支持。社会上的企业是支持教学改革的,因为企业需要的综合素养比较好的人,不单单是技术型的人才,而且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成熟的人。大学不是职业学院,而是真正的人的培养基地。中小学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而是朝向真正的人的成长的人。
落到个体的教师,要想改革,得征询志同道合者的论证,尽量的保证合理性而不是想当然或者故弄玄虚,然后就扎实的进行,并建立监督或者监测机制,保证教育改革的正向发展,不能太随意,要保持教学改革的严肃性。然后要积极的与同伴互动(走向公众),积极的争取同伴的力量。
五、精神奖励
这部分是说过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生活的幸福。当一个人内心的热爱转化为工作,无疑就是最幸福的人。身心不再分离,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完整。
接点儿地气的说,这种生活会成就一个人,不再是庸碌的普通人,而是有所创造的人,至少在朝向创造。
章小结:
世界有两面性,一方面是制度化的,也是僵化的,人们感到被束缚,但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充满着希望,但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支持,要想把美好的事物做出来十分困难,但这却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动力。这种悖论恰恰是人创造的,要想成为更有感觉的人,要想过更幸福的生活,就要遵照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做事,“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种生活和四平八稳的生活相比,恰如动物园的狼和自然界中的狼,完全是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教育改革,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勇气》第七章阅读笔记)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