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辅导师作业(2019年10月23日)

2019-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妞213

这节课讲授了孩子的成长规律,让我最有触动的是“什么是陪伴?”

伍罡老师说:“父母在了解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回应,同时与孩子相互认同,让孩子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让父母的人格更加完善。这个回应的过程就是陪伴。”同时伍老师还给出了关键词:父母、规律、恰当、回应、认同、过程。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精准地定义了陪伴的真正含义。初次知道这个定义是2016年5月,已经过去三年,但这句话依然让我备受感动,因为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用这个定义去要求我自己,同时也用这个定义去检视我的陪伴。时时去想我自己有没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否给出了恰当的回应?我给出的陪伴是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我有没有让孩子的天赋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而我在这陪伴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滋养?

实际效果如何呢?首先我得承认虽然我实践了三年多的时间,但时不时依然会被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或者是潜意识的东西给拉回去,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还是只能停留在为尽义务的“带娃模式”。但值得庆幸的是,我可以为自己感到庆幸的是相比周围的一些家庭,我觉得我的孩子还是得到了不错的陪伴。在遇到孩子的许多状况时,我不容易焦虑,更多的是明白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感受他的感受的能力,因此当他们需要安慰的时候我能给出安慰,他们需要我给他们打气加油的时候我也能给出力量,他们需要我抱抱他们给他们爱的时候我能只是用力地抱抱他们,他们需要独自的空间时我也能安静地退出他们的场地。。。。

在这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有能力解决问题的、有爱的、有感受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个懂得孩子成长规律的、对孩子成长不太焦虑的妈妈。我学会了在这焦躁、急促的社会大环境中慢了下来,可以花四十分钟走十分钟的路程,陪着孩子看看花、闻闻花香,捡拾落叶和树枝,蹲下来看看虫子、蚂蚁,一起数一下钟声。在孩子的反复拥抱中跟他们告别。我也终于可以在小区里撒欢地跟孩子玩看起来很傻的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老狼几点钟,还可以蹲下来跟他们玩荡秋千吃脚游戏,也可以欢快地呼哧呼哧地追着骑在滑板车上的娃儿们。我得承认玩这些游戏很需要体力和时间,但用心投入真的想和他们一起玩,那种快乐的感觉大概就是我所获得的最好的回馈。不太想费体力的时候,我会陪他们一起阅读绘本,一起去书城,一起去游乐场,活着干脆就是一起做顿饭。

身为全职妈妈,我觉得生活中琐碎的家务是无法回避的,但孩子的陪伴更是不可逆的,调节好陪伴的心情特别的重要,而关于陪伴的精准定义,就给了我清晰的不含糊的指导原则,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孩子对于我是不是真心地在陪伴是很容易感受到的,而我也越来越懂得这之间的差距给我带来的感受,一种是花了时间和精力但觉得特别累的“带娃”,另一种是用心投入时间精力并在其中找到乐趣的“陪娃”。我时不时地在“带娃”和“陪娃”的模式中切换,还是觉得能“陪娃”更好。因为“带娃”给到的感受就是累和烦躁,但责任在肩不得不做。而“陪娃”给到的感受是累并快乐着,特别是看到孩子玩的畅快淋漓的时候自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我想这应该就是我感受到的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