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令婚姻育儿教育

“丧偶”教育和“僵尸”教育

2018-11-25  本文已影响32人  石头聊家庭教育

本文导读:

同样的话题,我们总是要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偶”教育和“僵尸”教育,这两种说法在育儿领域开始流行了起来。

仔细想想,用“丧偶”、“僵尸”来形容家庭教育的两种模式,确实很形象。

并且,巧的是,这两种模式又普遍指代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

爸爸为什么总是缺位于家庭教育,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从生物进化角度进行分析的短文《家庭教育中,爸爸为何经常“缺席”?

图片来自网络

“丧偶”教育,普遍发生在我们的那个年代。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改革开放后,父亲离开土地,做起了小生意,所以平日里总是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能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做点什么小生意,还有敢不敢做、怎么做的问题。

即便是在闲暇时,我们那个年代的父辈们,基本也是扯闲篇、打牌。

所以,我儿时的记忆中,并没有父亲多少的印象,一直是妈妈在我身边忙碌,很典型的一件事情是,父亲长期不知道我到底上几年级了。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学历普遍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也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城市,这种所谓的“丧偶”教育,并不多见了。

更多的是“僵尸”教育,当然,这里的“僵尸”也普遍是指父亲,父亲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关注的很少,但父亲毕竟也在思考,也在有意无意的受到各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要让孩子多玩会、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爸爸们就会偶尔的介入到妈妈的教育模式中,对妈妈来说,这严重的打扰了妈妈教育的一致性,影响了妈妈的权威;对于爸爸来说,妈妈的做法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应该及时指出。

当然,这个问题就是公说公有理的家务事了,这种讨论就容易陷入到一种死循环中。

涉及到家庭教育中的沟通,之所以常常很难进行下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所了解的都是片段的教育理念——常常是从单一的几篇文章中,获取自己想获取的知识。

所以,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因为都没有更充分的事实依据,到最后,就成了各说各话,搞得全家都不愉快,长期下去,那还了得!必然对妻子和孩子都产生了及其不好的影响。

这也就难怪,李玫瑾同志会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式呢!

综合来看,“丧偶”教育和“僵尸”教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会共存,只是前者随着家长们对教育的关注,会逐渐淡化,而后者却不会因为这个大趋势而有所减缓,反而会更加严重,因为他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提升父母自身的教育理念,并且是系统性的提升。


希望本文对你有启发,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