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周国平

2017-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桃夹子里有个小精灵
        开篇

        虽然现代文章没有古文那么晦涩难懂,但对于懵懂无知的青少年(比如 : 我)来讲,也是十分难以理解的。更何况在科技发达的当代社会,许多人都更钟爱于电子书,由此看来纸质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抛弃”。

        举个自身的例子,这本书是2016年在实体书店购买的,已经过了一年多了,可是读下去的页数却没有呈正相关,至今为止已经囫囵吞枣般得读完了,下面我就把自己读的大概明白而又自认为很有哲理性的东西分享出来。

《安静》周国平

        这本书一共八辑(周国平先生这样分一定有他的道理,尽管我不明白其中的奥妙。)我决定分享其中的三辑。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灵魂的在场

        名字看起来给人以空洞的感觉,但其内容是不乏乐趣的。

        关于什么是灵魂,费西诺有一个说法,认为它是联结精神和肉体的中介。容格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精神试图超越人性,灵魂则试图进入人性。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加以引申,我们不妨把灵魂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凡的神圣”之涵义。他说得对:“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第五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人类的敦煌

        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之际,敦煌又成热门话题。对于国人心中的这段痛史,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敦煌是中华文物的顶级宝库。但是,这个宝库中的一部分文物已经不在敦煌,也不在中国,而是流散到世界各地了。特别是在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间,外国学者纷纷来到这里进行掠夺性考察,把珍贵文物运回自己国家,致使莫高窟的数百件壁画和塑像,藏经洞里的数万件文书,近千幅唐宋佛画,现今分散收藏在英、法、俄、日、美等十多个国家的四十几家博物馆和研究机构中。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遭到如此严重的肢解,这在现代史上是罕见的。

        第二,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显学: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但是,这门以中国古代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多分支学科的大本营却不在中国,而在譬如说日本或者法国。这当然是敦煌文物流散的一个直接后果,使得一些西方学者得以捷足先登,占山为王。在此不利形势下,中国敦煌学的起步就成了中国学者到海外追寻、抄写、研究文献的过程。由于政治动乱频繁和经济贫困,中国学者即使在这方面也是举步维艰,拥有的条件完全不能与日本学者相比。所以,在日本汗牛充栋的敦煌学著作面前,中国已有的成果至少在数量上显得十分可怜,以至于日本学者敢于理直气壮地宣称:“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第六辑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正因为上述现象的存在,有眼光的父母在对自己孩子的安全保持必要的谨慎之同时,就更应该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刚毅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结尾

        书中不论是小康胜大富、精神拾荒三部曲,上帝眼中无残疾、临终的尊严,还是在维纳斯脚下哭泣、爱使人富有、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会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安静》周国平

【自创+摘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