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心理教育

你被孩子反哺,断他一生幸福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55人  倩颖668

反哺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可厚非。当儿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反身照顾父母,是人间最自然不过的感情流露。

如果父母身在其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并呵护了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没有人选择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而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有失德行和本分。亦或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在心理层面,提前榨取着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

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你被孩子反哺,断他一生幸福

你在父母的位置吗?

小林的父母经常吵架,从小到大每次吵完架,他就要被母亲拉过去评理,定夺到底是父亲的错还是母亲的错。

思思每次跟她的母亲意见上有分歧的时候,她满心委屈,但是她母亲先哭了。

……

这些都是典型的“心理反哺”。

母亲吵完架要儿女来评理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母亲根本没有站在为人母的位置上,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一样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儿子不得已被母亲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谓左右为难。

女儿受到委屈时能够客观冷静的停留在成人状态,而她的母亲却退行到了儿童状态,于是哭泣。然后女儿开始哄母亲,她倒更像母亲了。

而最常见的家庭伦理剧里婆媳矛盾的情节,更是反映了中国亲子关系的“心理反哺”现象。

电视剧《爷们儿》,奚美娟扮演的婆婆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儿子国生的几次婚姻都不停地干涉,一旦儿子不想服从她,她就以死相逼。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符合人物的心理动因,30多岁守寡,把三个孩子带大,张嘉译扮演的国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无论电视剧还是生活,通常这种角色在家里承担的,从来不仅仅是儿子。

由于父亲的早亡,母亲把对丈夫的很多情感和期许都原原本本地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只要母亲不收手干涉国生的婚姻自由,无论多么与之相爱的女人,最终都不可能在这个家里久留。因为母亲才是这个家里一手遮天的唯一的女主人,要想在这里生活下去就必须完全按照母亲的意志才行。母亲蛮不讲理的坚持,却美其名曰为儿子好!动不动就以死相逼。试问:这样的行为更像一个年轻的娇妻,还是任性的孩子?她早就偏离了母亲的位置!

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的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好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母亲是接纳、包容的,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经常活在自己受伤小孩里,则需要她的孩子做容器。母亲的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的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母亲,就是反复提到的“心理反哺”。

角色混乱影响孩子一生,你造吗?

经常“心理反哺”的孩子,从小的心理能量就要用来提前滋养父母。而出现以上行为的父母通常伴随抱怨、挑剔、指责等等,这些行为通通都在耗去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的心理能量。这样的孩子从小只学会一点:“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为别人的关系负责,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总吵架,他们才会难过。”

他们可能在自己做父母之后,为了补偿自己童年的缺失,而对孩子无限溺爱,他们希望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从小什么都让孩子做主,毫无原则。但结果就是:他们依然没有处于父母的位置上,他们的孩子会因为没有规则而不知所措,缺乏安全感。从小“心理反哺”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因为自己能量的匮乏,只能继续从下一代那里吸收能量,“心理反哺”就此代代相传。

此外,“啃老族”也是“心理反哺”的受害者。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自由,替孩子决定报考专业,再替其安排工作,恋爱也要干涉。所以,从小被剥夺主权的孩子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只能啃老。

而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父母心中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曾经缺乏爱,于是他们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养孩子的过程,恰恰是滋养自己受伤小孩的过程。父母对孩子的确付出很多,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所以悲剧产生了:他们的孩子无法活出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

当孩子错过了心理断乳期,不再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父母和社会开始埋怨子女不争气,抱怨孩子“啃老”。父母“自私”地付出,剥夺了孩子自由自主的权利,孩子像寄生虫一样度过余生,心里的苦谁能体会?

若不修炼自己,就会倒吸孩子的内在能量。孩子长大了不孝顺老人,恰恰是因为早早的反哺,银行已经是透支的状态!你与子女的关系银行的账户,是盈余还是透支呢?

亲,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过类似“心理反哺”的情况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