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好书125:传说这里大禹曾铸九鼎,传下神秘古书
文/杜豆豆
《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二章 铜器铭文,4、传说这里大禹曾铸九鼎,传下神秘古书
1
生命中,总有些机缘,看似偶然,却可能并非如此。
二三十岁年纪时,我算得上是个拼命三郎式的工作狂,对事业的得失很执着。有次临近春节,为了山西某电力的项目,一个人开车从北京狂奔几百里到太原,就为了见一下主管项目的领导。遗憾的是,事情没有谈成功。我疲惫不堪,心情沮丧地离开客户办公室时,觉得天地都是昏暗的。
当地和我合作多年的一位朋友陪我一起去的。这项目是他起的头,跟踪了很久,这次火急火燎地电话催我过去,说是项目大领导要立刻见厂商。他以为是好事,可没想到,大领导最终给的是个否定票。
其实,他心里也很恼火。不过,看我失魂落魄的样子,他更多的是过意不去。于是,他执意要请我去一个特别的地方吃餐饭,说这地方有灵性,没准儿能让我们否极泰来,沾点儿佛祖的好运。
我还以为他要带我去寺庙里吃素食,没想到下了车一看,居然在山西博物馆门口。
山西博物馆这个餐馆就在博物馆旁边,我的第一感觉,说是个餐馆,倒不如说更像是个艺术会所。我们进去时,室内没什么人,安静得我都以为走错了地方。餐馆的四壁错落有致地摆满了艺术品,古朴雅致。
落座后,气质优雅的服务员呈上了菜单。这菜单也是意趣横生,让我大开眼界,菜名个个都是禅意十足的典故,比如“一苇过江”、“回头是岸”。朋友说,这个地方后面通过去的是个文物高仿的研究所。这四壁所摆设的,都是高仿出来的工艺品。别看是工艺品,但价格不菲,东西可以乱真。
高仿?文物还可以高仿?
我现在不记得那餐饭吃了什么,佛祖的灵气也没让项目有任何转机。但“高仿”这个词儿却始终挥之不去。我总觉得,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似乎在借助它想和我说点什么。
2
烟花散尽,你才会明白,星空原就是该寂寥的,人生是要留白的。
多年以后,我因为家庭变故,渐渐看淡了事业的成败,也悟得了些人生的道理。
有一年开车回故乡,忽然有个场景跳到我脑子里。
我仿佛看见儿时的自己,随父亲探亲经过洛阳时,正痴痴地看着路旁地摊上,夕阳余晖中那些散落的青铜器,久久不肯离开的样子。我想,是那些美丽的花纹,那种雄浑的气势,那份厚实的雅致,打动了我小小的心灵。
有一种美,是可以穿透时光,用最纯洁的方式去诉说自己的。那就是,艺术。即便,它是被仿制出来的。
我曾经离这些古老的艺术这么近,却从来没有珍惜过。对先祖留下的这些精神香火,我视若无睹。
人生的经历让我明白,有一些事情,不要等待,有了机缘,就该行动。不要总给自己徒留遗憾。
于是,我决定改道,去探访那曾经让我流连忘返的青铜器地摊。我一路打听摸索,鬼使神差地居然真的到了一个满大街都是卖青铜器的村落。
这个村子有个很仙气的名字——烟云涧。据说,这名字是汉光武帝刘秀叫出来的。当年他被王莽追杀,夜宿此地,秀美的风景让他忍不住赞叹“实乃烟云葱茏之地”,后来,他做了皇帝后,这里就改名为烟云涧了。
我在街上闲逛了很久,让自己好好地饱了一阵眼福。马踏飞燕,河图洛书鼎,曾侯乙编钟,天子驾六、四羊方尊、洛阳鼎等等,这些精美的仿制品,美得动人心魄,摄人魂灵。
我一边走一边在想:怪不得夏王靠九鼎就能定天下,让各地臣服,这种神秘的狞厉之美,怎能不让人敬畏呢?
烟云涧村3
回到家,我开始好好地补课,查了资料才知道自己的孤陋寡闻。
这个烟云涧村,在今洛阳伊川境内,地处千年丝绸古道“秦楚古道”要冲,风光秀美,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是王室用青铜礼器祭祀天神的宝地,也是青铜器的烧制地,天下青铜高手云集于此。村子旁边的青龙溪古桥,曾走过无数车马驼队,将烟云涧的精美铜器运到天下各地。
烟云涧南边的金鼎山,是传说中铸九鼎的所在。村后的九皋山,是“鹤鸣于野,声闻于天”的起源地。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卜定洛阳王城时:"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三涂"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流传了很多关于鼎的故事。我想很多人会听说过老子那句赞伊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句,但大概你还不知道,伊尹的治国方略还有个说法,叫做“调鼎术”。
伊尹生于伊川,因伊水而得名。他是商王成汤的宰相,曾辅佐商汤灭了夏朝。传说他自幼就聪慧异常,曾做过贵族的厨师,又因通先祖治国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商汤王三番五次以重金为礼跑到有莘国去请他。可是有莘王不放人,商谈没办法,只好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这才以陪嫁奴隶的身份到了汤王身边。嵩县至今还有个“三聘台”,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瞧,这就是牛人资本,出山都得是王妃搭配。
伊尹被成汤请去后,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用鼎烹调出不同的美味佳肴,说鼎中滋味变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什么原料要预先准备,并要有精熟的调配技艺手段,并由此引申到了治国之道。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代表王权的九鼎也迁到了商。由此,后人将伊尹这套以鼎调味治天下的方略,称为“调鼎术”,将善于谋略的管理者称为“调鼎者“。伊尹被尊为烹饪鼻祖、第一名相。
伊尹:治大国如烹小鲜4
据传烟云涧村虽然青铜制作历史渊源很久,但民国之后,也是没什么人做青铜器仿古买卖的。后来,村子里一位方姓老人发现了祖上传下的一本神秘古书,书中详细写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从春秋战国到清末的仿制品都有描述。后来,这位老人就照着开始做仿制品,渐渐带动全村都开始烧起了青铜器。
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有能工巧匠,烟云涧也因此被称为“中华复仿青铜器第一古镇”。曾有人带着烟云涧生产的青铜器出国,结果专家都打了眼,认定是文物,更是让烟云涧的青铜器名声大噪。
那说来说去,青铜器到底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以铸造容器为例,根据青铜器制造的工场遗址所发现的模具推断,大致的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步,制作外范。用粘土先做个欲铸器物的土胚模型,这就是模或母范。然后再用粘土包裹模型,等干透了,把外层的粘土切开,做为外范(或称外模)。外范通常是被分割成数块的,以方便从模上脱下。
第二步,组合内外范。用粘土再做个和容器内腔体积相当的范,这就是内范或芯。然后让内外范套牢,中间的空隙就是型腔。
第三步,注入铜液。将融化的铜液注入型腔中。
第四步,最后成型。等铜液冷却了,把内外范去掉,就是你要的青铜器物了。
不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是如何铸上的,至今仍然是个谜。对此,有很多种说法。
有说刻字于木的,有用细泥加笔书的,有刻土范的,有用泥片的,有用骨锥的,还有说用兽皮的,各种说法,最后的总结是,应该存在多样性。
根据目前殷墟考古的证明,铭文制作有铸铭和刻铭两类。铸铭通常是在陶模、芯上完成铭文制作,然后浇筑出铭文。刻铭则是青铜器浇筑后,在器体上刻划出铭文。从殷墟出土的有名铜器看,铸铭占绝大多数,刻铭极少。所以,通常文章里你看到描述铭文时,都说某铜器“铸有铭文”,这是有特殊讲究的。
铸铭又分为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三种方式。通常,器壁内、外侧的阴文铸铭是模作铭,器壁内侧的阳文铸铭由芯作铭完成,器壁外侧的阳文铸铭由范作铭。
如今,烟云涧存的青铜器,每件制品依然保持着古风,全部手工制作,是代代传承的结果。从土质选择到最后烧制成型,要经过16道复杂工艺,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一毁俱毁,全部报废。
古图:青铜器制造5
当地有句话,我很喜欢。人们说,每件青铜器,都有它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不懂它曾经的故事,你就无法塑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烟云涧人传承了这些故事,用古老的青铜制造工艺,让这些故事重新穿透时光,呈现在世人面前。文化,就这样续了香火。这一点,我很是敬佩。
我想到了自己,很惭愧。我是个中原人,身边到处是古迹遗址、神话传说,可我年轻时,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没想过去潜心研究中国如此博大的传统文化。我甚至常常觉得自己太乡土,一心想的,只是背井离乡,到北上广的广阔天地去追求金钱的梦想。
待到四十不惑才发现,自己得到的,不过是些浮云而已。
人生时日有限,有价值的事情不多,真的要好好想想,该珍惜的是什么。
且行且珍惜(未完待续)
明天预告:《大美哉,我先秦散文》系列第二章 铜器铭文 暂告一段落。明日插播心理学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系列,敬请关注。
原创不易,非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欢迎加入“万卷好书读书会”:
有简友发信,希望能一起读书互助进步,为此,我建了个“万卷好书读书会”的群。在这个群里,大家可以分享文章中所列书目的电子书,共同切磋,交流读书心得,写读书笔记,以文会友,自由点赞支持。因精力时间有限,只建一个群,群满即止。目前已超过100人,需要群主发邀请才能进,有兴趣的简友请加微信dudoudou189联系我,邀您入群。读书会座右铭:在浮躁的时代,安心读书写作,养育心灵。
文末推荐:(我女儿的简书力作,欢迎点评,还望好友支持鼓励她)